a) 没有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针对变化的培训); b) 培训计划设计有缺陷; c) 培训目的或目标不明确;
d) 培训方法有缺陷(包括培训设备); e) 知识更新和再培训不够; f) 缺乏技术指导。 人员管理与工作安排 a) 人员选择不当
——无相应资质,技术水平不够; ——生理、体力有问题; ——心理、精神有问题。
b) 安全行为受责备,不安全行为被奖励; c) 没有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或设施; d) 工作安排不合理
——没有安排或缺乏合适人选; ——人力不足;
——生产任务过重,劳动时间过长。 e) 未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a) 没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缺陷(技术性错误,自相矛盾,混乱含糊,复盖不全,不实际等); 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 设备和工具
a) 选择不当,或关于设备的标准不适当; b) 未验收或验收不当;
c) 保养不当(保养计划、润滑、调节、装配、清洗等不当); d) 维修不当(信息传达,计划安排,部件检查、拆卸、更换等不当);
e) 过度磨损(因超期服役、载荷过大、使用计划不当、使用者未经训练、错误使用等造成);
f) 判废不当或废旧处理和再次利用不妥; g) 无设备档案或不完全。 物料(含零部件)
a) 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不妥;
b) 保管、储存的缺陷(包括存放超期); c) 包装的缺陷;
d) 未能正确识别危险物品;
e) 使用不当,或废弃物料处置不当;
f) 缺乏关于安全卫生的资料(如MSDS)或资料使用不当。 设计
a) 工艺、技术设计不当
——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或设计思路不当; ——设计输入不当(不正确,陈旧,不可用); ——设计输出不当(不正确,不明确,不一致); ——无独立的设计评估。
b) 设备设计不当,未考虑安全卫生问题;
c) 作业场所设计不当(定置管理,物料堆放,安全通道,准入制度,照明、温湿度、气压、含氧量等环境参数等); d) 设计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 应急准备与响应
a) 未制订必要的应急响应程序或预案; b) 未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和演习; c) 应急设施或物资不足;
d) 应急预案有缺陷,未评审和修改。 相关方管理
a) 对设计方、承包商、供应商未进行资格预审; b) 对承包商的管理
——雇用了未经审核批准的承包商; ——无工程监管或监管不力。 c) 对供应商的管理
——收货项目与订购项目不符;
(给供应商的产品标准不正确,订购书上资料有误,对可修改订单不能完全控制,对供应商擅自更换替代品失察等造成)
——对产品运输、包装、安全卫生资料提供等监管欠妥; d) 对设计者的设计、承包商的工程、供应商的产品未严格履行验收手续。
监控机制
a) 安全检查的频次、方法、内容、仪器等的缺陷;
b) 安全检查记录的缺陷(记录格式、数据填写、保存等方面); c) 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原因分析、处理的缺陷; d) 整改措施未落实,未追踪验证;
e) 未进行审核或管理评审,或开展不力; f) 无安全绩效考核和评估或欠妥。 沟通与协商
a)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同事、班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 b) 与相关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设计者、承包商、供应商、交叉作业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应急机构、邻居单位、公众等); (上两条的“信息”包括: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危险控制和应急措施,事故、不符合及整改,审核或管理评审的结果等。)
c) 最新的文件和资讯未及时送达所有重要岗位; d) 通讯方法和手段有缺陷;
e) 员工权益保护未得到充分重视,全员参与机制缺乏。
附件B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法
风险的定义
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2。 控制措施的状态M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
表 控制措施的状态M
分数值 5 3 个体防护用品 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1 保证有效 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
控制措施的状态 无控制措施 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
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表。
表 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 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 分数值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10 6 3 2 1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更少的暴露 常态 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 每月一次出现 每年几次出现 更少的出现 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注1: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注2: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事故的可能后果S
表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
表 事故的可能后果S
分 数 值 事故的可能后果 职业相关病伤害 症 (元) 财产损失环境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