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政治 易错易混知识归纳四 生活与哲学素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1:10: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0、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事物包含矛盾的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12、承认矛盾同一性(或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13、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14、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或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15.事物处于运动状态时才有矛盾,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不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16、矛盾的普遍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存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的特殊性)

17、和谐就是没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18、解决了矛盾,矛盾就不存在了;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解决了)

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0.我们既要从普遍性中概括出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的指导下去研究普遍性(颠倒二者的次序了) 21. “举一反三”说明了共性和个性(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举一反三”说明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2、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

2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或普遍性是特殊性之和(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2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5、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2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9、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3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1、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有影响)

32、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13

33、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4、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有时候要先解决次要矛盾)

35、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6、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缓和是指将激烈的事态变得平静下来,调和是指调解使和好,调和对立的观点)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集中全力解决主要矛盾。(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或次要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判定矛盾地位的标准,关键看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是否起决定作用。如果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那么就是主要矛盾。而不能以解决时间的早晚来确定)

4、一切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或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复杂事物内部的矛盾都有主次之分) 5、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6、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有时候要先解决次要矛盾)

7、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有影响)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抓重点、抓中心)

10、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或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11、主次矛盾的转化决定着事物性质的变化。(矛盾主次方面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12、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13、“两点论”中的“两点”即两个矛盾(“两点”包括矛盾主、次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多个)) 14、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重点论包括两种情况: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两点论也是两种情况: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矛盾分析法的内容:①矛盾即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④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等)

1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区别(有区别。?二者的前提不同:主要矛盾存在的前提是复杂事物,相对于“许多矛盾”而言,有一个主要矛盾和多个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存在的前提是简单事物,相对于“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关键词不同:题目中出现“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主题”、“要务”、“重中之重”“突破口”等关键词,是抓主要矛盾的表现,体现主、次矛盾关系原理;题目中

14

如有“主流”、“主体”、“本质”、“性质”“总的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优势”等关键词出现时,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17、看问题、认识事物用主次矛盾,办事情、解决问题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认识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办事情、解决问题用用主次矛盾)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抛弃;或者辩证的否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把“扬弃”理解为“抛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3、辩证法的实质就是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法的实质是矛盾规律或对立统一规律,而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5、扬弃就是抛弃。(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6、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7、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不一定是促进,也可能是延缓) 8、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先有内因后有外因(内外因无先后之分)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不能认为创新就要否定一切(创新就是要站在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否定。但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收和发扬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4、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

5、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包括内部矛盾即内因和外部矛盾即外因) 7、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观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原因。(都是客观原因。因为都是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

8、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缺一不可,共同起作用,因而同等重要。(内因是根据,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是必要条件,不起决定作用)

9、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二者不是主次矛盾之分,都有主次矛盾之分)

10、内因是根据,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必要条件,因而内因决定外因。(二者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的关系) 11、在特定条件下,内外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只能是内因,外因任何时候都不能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

12、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起决定作用,内因才起决定作用)。

13、内因能离开外因而单独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仅有内因事物也不可能发展,还必须要有外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一样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同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社会存在相同,社会意识相同。社会存在变了,社会意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5、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6、落后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先进---促进;落后---阻碍) 7、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9、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0、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1、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1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13、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5、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意识。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

16

高考政治 易错易混知识归纳四 生活与哲学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awa42l7a347hq70zb090vngk58yua010h7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