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而慢慢培养出来的,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教会的,所以,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同学们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变化的句子,在老师和图画的引领下,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的蕴意。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在看到潮水的图片和听到潮水的声音时,发出阵阵惊叫声,从而学习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一点。
但这节课中的存在问题也很多,可能师生的磨合时间较短,相互还没能适应,所以教学节奏很慢,2个课时的内容上了4个课时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练习;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很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可能跟我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不到位有关。总的来说,这课书的教学算是失败的了,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亮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认真地品,尽可能得多背一些。本文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位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不要做过多的分析,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在本课教学中,“以生为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课教学应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让学生个人读,小组交流,然后抓住学生感受最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这些正是教师调动了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时间的沟壑,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在教学时因为注重朗读,未深入研究文本,需加强这方面的讨论。
《繁星》教学反思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我”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活跃学习气氛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自由畅谈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的心情怎样?会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并由此引至课文中作者看星星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片刻的思考都踊跃的畅谈自己的感想,这样的导入对激发学生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坏节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这一坏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问题一: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的美景?又是怎样安排的?(学生阅读课文完后,老师引导提示:可以从时间地点上寻找答案,让学生找出相应答案的句子。)问题二:作者三次写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指引学生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提示。)问题三:你能发现这些感受变化的特点吗?(这个变化的特点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读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问题四:深入感知作者三次写观星感受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作者童心、童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后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紧紧相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首先找出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读出感情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后揣摩语言,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对揣摩的语言进行比较阅读,最后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的作用。(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不足之处:
一、时间上没有充分把握好,刚开始讲得太细,花的时间多,后面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赶着把课文讲完。
二、内容讲的过多过细,太面面俱到了,造成学生不易消化,应每节课挑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
三、在讲课过程中因自身未能做到感情投入,因此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争取做到最好!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 年的一篇童话,文中通过描写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子的经历及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突出第五粒豆子的经历,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上课之前,通过布置的课前作业,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本文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故事,
鼓励孩子们有机会了读一读安徒生写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写作原文,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关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的蕴涵的情感。 2.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弘扬学生个性,陶冶、塑造学生心灵,本文通过描写第五粒豆子的经历,在夹缝里不屈不挠的发芽、开花,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由豆荚的生长到小姑娘的病逐渐好起来,更让我们感受到生长力量的鼓舞。 3.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因为本文比较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个性化地体味语言,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该怎样就怎样”这样的语句体现出豆子不畏艰难,不怕困境,随遇而安,却能逆境生存,不但发芽,还开出了美丽的花,让久病的小姑娘看到了希望,并且努力地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涌动着生命之歌。
4.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们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接着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童话的魅力,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词汇丰富、笔调灵活,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之美,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本课的教授中我注重以教材为基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再通过设置多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答案一步一步的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人文主义价值。 三、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在课文的阅读上没有取舍,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的运用,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