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xx学院
论文内容:学生姓名:学 号:专业班级:xxxx学院
形势与政策 xxx xxx xxxx
1
浅谈“新四化”引领新增长
摘要:“新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这词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前些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在中国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信息化也有提,但和“三化”一起提比较少。中共十八大期间,李克强在其所在的山东代表团发言中,对十八大报告进行解读时,重点突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被评论员和媒体解读为“新四化”。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关键词:新四化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新四化”是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破解现阶段突出矛盾与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必由之路。
一、“新四化”的提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
“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据测算,到2020年前,我国GDP只要保持最高7%的年均增速,就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只有主动放慢经济增速,才能解决积累的问题,才能发现和培育新的长期增长动力。展望“新十年”,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2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增长格局已浮出水面。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现实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二、“新四化”为未来十年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1、新型工业化是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我国第二产业一般被认为在“三大产业”中发展相对较好。但是,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业化率仅为39.9%,仍处于工业化率水平低于40%的工业化初期阶段。新型工业化之路,将在上、中、下游工业产业之间,在传统和新兴工业产业之间,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在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之间,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发掘真正代表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2、信息化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新增长
信息化以智能化工具发展为代表,与工业化紧密相连。我国近年来信息化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但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份额中,我国产品占比仅为个位数,美国早已超过30%。我国信息化落后主因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在芯片等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尚待全面突破。近年来,物联网等领域快速发展,为“更有技术含量”的增长带来希望。
3、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城镇化在我国并不是新的概念,但未来的城镇化具备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证明,城镇化一定要与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国土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众多社会改革协调推进。我国未来城镇化率水平提高,将伴生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全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改善、城市发展和规划更为科学、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合理。这其中蕴含着我国经济巨大的可持续增长动力。
4、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驱动力
3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驱动力,是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必经之路,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探索粮食优质高产、绿色生态安全发展路径。尤其需要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解决“靠天吃饭”、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三、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方能发挥协同效应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十八大报告强调“四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化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做。这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也有许多问题是必须及时面对的,比如城镇化本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中国却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
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十八大报告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让中国在“新四化”道路上快步走好。
四、让“新四化”真正成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
要让“新四化”真正成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还要在两个方面下很大的功夫。
4
一个方面是要推进“新四化”的融合集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既有相辅相成,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中国有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城镇要合理容纳参与工业化的大量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这些,决定了“新四化”中四者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也必须看到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造成农业人口下降,村镇空心化等问题,要看到工业化产能过剩可能对于城镇化产业拉动的泡沫性,也要看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之间出现各种的不配套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办法、路径来实现这四者的融合集成。越融合集成好,就越容易实现四化同步。
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强化改革对“新四化”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城镇化是内需的最大潜力,改革又是最大的红利,两者结合起来必定就是中国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前行的动力。实质上,李克强要推动的新一轮城镇化过程,面临很多关于制度层面的挑战,如财税、土地、户籍等,这些需要通过改革来推进。如果改革能够得到推进,必定会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从而进一步突出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最大内需的价值。完全可以认为,改革和“新四化”结合得越深,对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推动力就越强。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的领导人需要为此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