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及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定义: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1:能源物质的储备 1):ATP和CP的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和CP的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ATP和CP的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的能力。许多研究发现,短跑运动员的ATP和CP供能能力高于马拉松运动员和一般无训者;在完成相同负荷的无氧运动时,运动员血乳酸积累的出现一般比一般人晚。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由肌糖原无氧分解为乳酸时所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组织中糖原的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的高低。实验表明通过训练可使机体通过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能力及其限度提高。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值产生影响
3: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之差。许多研究发现,最大氧亏积累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最大氧亏积累的分布范围较大,说明最大氧亏积累对无氧训练具有较大的敏感性。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目前在发展磷酸元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中,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1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因为短于30秒时ATP,CP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于能量的需求。3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_4分钟,因为ATP和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与其他供能物质相比,磷酸元的恢复较快。剧烈运动后被消耗掉的磷酸元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3——4分钟可完全恢复。因此发展磷酸元系的训练,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
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采用1分钟极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度可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表明一分钟超极量强度间歇4分钟的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刺激,是提高最大的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到2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组合,能最大限度的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 2乳酸耐受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获得,因此在训练中要求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然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二:乳酸阈的测定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定义: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力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为乳酸阈
1: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实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测得其血乳酸值。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作图,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而此时的运动强度就是乳酸阈强度
2:通气阈测定:通气阈是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各项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乳酸急剧增加时,肺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指标出现明显变化,可以此来判断乳酸阈。伴随乳酸遇的出现,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发生相应变化的原因是:随运动强度增大,当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满足不了需求时,糖酵解供能比列增大,而使血乳酸浓度增加 应用: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应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应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应骨骼肌的代谢水平。从训练时Vo2max和LT的影响来看,通过系统训练Vo2max提高可能性较小,他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LT较少受遗传因素的 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显然以Vo2max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增进是有限的,而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理论与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值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其依据,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对训练前后的纵向研究也表明,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1: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Hb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由于运动员Hb值存在个体差异,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正常值标准来评定运动员Hb含量。应针对每一个体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
在应用Hb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冬训期间评价标准应略低,女运动员月经期间亦稍低,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2:运动员Hb含量存在个体差异,每个运动员存在季节,生物期的周期性差异
3:虽然Hb含量存在差异,但一般男运动员Hb值不应该超过17克,女运动员不应超过16克。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均的80%。同一检测中,如果个别运动员Hb值与同队平均值相差过大时,应引起注意。
4: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性,Hb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运动成绩也最好,可能这一时期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最佳期”
5:Hb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或阶段,如根据1—2周时间内运动员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情况
6:Hb指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工作为主的项目。其他项目只能
以此作为参考指标
2: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按每名运动员的Hb平均值,可将Hb值的个体差异分为三个类型,即偏高型,正常型和偏低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这种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力性项目运动较好。而以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者 为较差
在运动员训练期间,每周或每隔一周测定一次血红蛋白,1或2个月左右就可以基本判定运动员属哪种类型。但也要注意,分析时应根据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并和同队的其他队员进行横向比较为客观 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运动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能力,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以下是几种改善呼吸方法的原则
1:减小呼吸道阻力
正常人安静时由呼吸道实现通气。通过呼吸道的呼吸,达到空气净化,湿润,温暖或冷却的作用。但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小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用以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其利由三1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2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耗,推迟疲劳出现3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提高肺通气量的方法,有增加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深度两种方式。有意识的采取适宜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呼吸深度是很重要的,运动中有效减少肺泡腔内功能余气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做深呼吸动作,从而保证机体有更多氧的摄入。因此运动时,采用节制呼吸频率,在适当加大呼吸深度的同时注重深呼气的呼吸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
3:与技术动作相适应(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运动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熊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这时的呼吸形式转为腹式呼吸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奏的,混合型的呼吸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 4:合理运用憋气
憋气是指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闭声门,做尽力的呼气动作。 憋气对运动良好的作用有(1憋气时可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2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条件,另一方面又避免腹肌松弛,为了提高步频及步幅提供更强有力的牵引力
憋气的不良影响由1长时憋气压迫胸腔,使胸内压上升,造成静脉血回心受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锐减,血压大幅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及视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和眼黑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正常进行。2憋气结束,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内压骤减,原先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冲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心输出量大增,血压也上升。这对心力储备差者十分不利 由此来看,憋气对运动有利有弊。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应该是1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2结束憋气时,为避免胸内压的骤减,使胸内压有一个缓冲,逐渐变小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的,有节制的从声门中挤出,3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做憋气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而不是直线相关
“S”形氧离曲线的上段显示为当PO2在60——100mmHg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00mmHg降到80mmHg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这种特点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PO2在6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至于造成因供氧不足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氧离曲线的上段,对人体的肺换气有利
曲线下段显示出PO2在60mmHg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O2为40——10mmHg时,曲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保证向代谢旺盛的组织提供更多O2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氧离曲线的下降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影响:Hb和O2结合和解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使氧离曲线的位置偏移。具体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的增多,都使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O2,反之,血液中PCO2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DPG的减少,便Hb对O2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O2
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代谢加强,H+和CO2的产生增多,使得体温上升,PCO2升高,PH值降低,2,3—DPG也显著增多,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氧离曲线向右移动。氧离曲线的右移,说明在相同的PO2下,血液中HbO2能解离出更多的O2,能为机体提供更多的O2
六: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较厚,中央薄,直径约为6—9微米,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可因血流速度和血管口径不同而暂时改变形态,这种变形能力是影响血液的流变性的重要因素。红细胞的作用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2: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红细胞数目因运动而发生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的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的更明显。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不过这种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增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的变化所引起的。长时间运动时,排汗和不感蒸发的亢进引起血液浓缩。运动中肌细胞中代谢产物,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与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压梯度增大,
钾离子进入细胞外液使肌肉毛细血管舒张,这些因素均造成血浆水分向肌细胞和组织液移动,也使血液浓度增加。运动中红细胞数量的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2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目前采用的检测贫血的指标是按照临床医学的方法和标准,以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和以单位体积中红细胞的数量进行评定
安静时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总量增加,与进行紧张训练和比赛时红细胞的工作性溶解作用刺激加强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机制有关。所以,单位容积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同正常值无明显差别甚至偏低。这种现象应视为运动员血液系统对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安静时运动员的红细胞浓度下降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他降低了血粘度,减少血循环的阻力,减轻了心脏负荷。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红细胞数量偏低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而诊断为运动性贫血者,我们称为假性贫血
3: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37%—50%,女子低于男子。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胞数的变化相一致。在一定温度和切变条件下,正常人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如果红细胞压积增加过多超过正常血粘度,由于血流阻力增加,血液速度减慢,反而降低氧运输和其他养料的运输,也降低体内体温调节和清楚废物的能力,使运动能力下降。
运动中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训练水平有关。因此,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和血粘度可作为评定耐力运动员机能的参考指标
4: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1红细胞流变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的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流的阻力。红细胞的这一特征的变形能力,红细胞的轴向集中以及红细胞内的胞浆流动等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红细胞的流变性下降,红细胞可发生聚集及变形性低下的改变,这将增加血粘度,影响血液的流速和氧气的交换
(2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依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不同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要由三种:1是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2是红细胞内部粘度3是红细胞膜的弹性。高渗血浆可以影响上述所有三种因素。血浆渗透压升高是造成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可使血液流变性降低,并影响组织供氧和使心脏负荷加重,使运动成绩下降,对运动后恢复也有不良影响。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七:“运动员血液”特征及生理意义
运动员血液: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
1:运动员血液特征
(1: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 运动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适度的参加运动训练能中等程度的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首先“运动员血液”纤溶能力增加不是一时性的,只要保持有规律的经常性运动,就可使纤溶能力增加持续性存在。经常性运动训练有助于抗血栓形成。运动员血液的纤溶能力增加是训练的良好反应。
(2血容量增加
运动员血液的第二个特征表现为血容量增加,这种血容量增加包括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容量都增加更显著,所以形成红细胞压积减少和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相对稀释
总之,如果对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血容量,血浆容量,红细胞容量变化的绝对及相对关系不能正确的了解,就会对运动员血液的特点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3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是运动员血液的又一特点。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和血液稀释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这两个因素都可使血液的粘度下降,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4血粘度下降
耐力训练引起血粘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血液相对稀释,除了红细胞压积增加较少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血浆不对称蛋白质,例如纤维蛋白原得到了稀释。因此,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是促进血液粘度下降的第三个原因
生理意义:1血容量增加有利于增大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对于提高总体的运动能力尤其是有氧耐力意义重大2运动员血液粘度滞性下降,血容量增多,这些因素有利于减少血流阻力,加速血流速度,使营养物质,激素等运输以及代谢物排除更迅速,也有利于体温调节和大强度运动时散热,使有足够多的血量流到皮肤3减低因运动时血浆水分转移,丢失而造成的血液,过分浓缩的程度4血浆清蛋白浓度升高,有利于运载脂肪酸供能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的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除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2:兴奋性:在生物体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 5: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
6: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或静力收缩
7: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8: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9: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为。。
10: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 12:心电图: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应到体表,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13: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
14: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提高而趋平稳下降
15: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16:减压反射: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至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至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 18:脉搏: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
19: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
20: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21: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所都能呼出的气量 22: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23:氧脉搏:是指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
24: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并释放出以一部分能量的过程,称无氧氧化 25: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6: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摄氏度条件下 27: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
28:代谢当量: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称。。 29:糖酵解:是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化学变化,分解称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30:肾糖阈:血糖浓度为80—120mg%时,滤出的全部葡萄糖由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回来,云此在正常情况下尿中不出现糖。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回血液。出现糖尿,把 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
31: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
3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
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
34:前庭反射:是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
35: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36: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肺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37: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38:本体感受器:是指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感受器,感受身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更向中枢提供信息
39: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 40:运动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 41: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中枢内有顺序,有规律并有严格时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42: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身体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
43:无氧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44:有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能力
45: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
46: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
47: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由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48: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
49:无氧功率: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0: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应为主的运动能力
5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52: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需要的时间
53:最大重复次数(Rm)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度越大
54:高原应激:是一种低气压,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线辐射的特殊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应激刺激作用,其中低氧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