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20:44: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共15讲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共15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大乘佛教中,有三部经被称为经中之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被推崇备至的就是《华严经》,《华严经》不仅被称为经中之王,而且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是佛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经中直接彰显了佛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古德说,如果不读《华严经》,就无从知道佛的富贵。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卷,唐朝的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中,称赞了《普贤行愿品》的重要性。大师说:“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意思就是说,《普贤行愿品》是整部《华严经》的扼要部分,是修行的中心要义,经文的文字少而义理丰富,功德高而利益广。《普贤行愿品》以简略容易进入的法门,让我们修学者能够达到至深的境界。《华严经》中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普贤行愿品》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的重要,很多出家人和在家的居士,都以此作为日常修行的功课。对我们净土宗的学人来说,修持普贤行愿也是非常重要。《普贤行愿品》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净土宗的大德把它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印光大师赞叹说:“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

今天我们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来共同学习《普贤行愿品》,希望大

1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共15讲

家能够发起殷重心来学习,不要轻看这无上法宝,否则错过了机缘实在是太可惜了。

《华严经》从印度传到我们中国来,共有过三次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时,由三藏法师佛度跋陀罗翻译的,他翻译的《华严经》共六十卷,我们俗称为《六十华严》;第二次是在唐朝的武则天称帝的时代,武则天认为晋朝翻译的华严经《六十华严》不够完整,所以就派遣使者到于阗国去求取梵本,并且征聘译经的人,实叉难陀就是在这个时候,携带《华严经》的梵本来到中国。武则天把他迎请到洛阳太遍空寺,和菩提流支、义净、复礼、法藏法师一起,历时了五年译出了《八十华严》。这个八十卷华严译得非常成功,文辞通畅义理周详,武则天亲自为《华严经》作序,写了一首开经偈,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开经偈就是在这种因缘下写的。

前面的两个译本的结尾,都是在普贤菩萨称赞佛功德之后就结束了,并没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普贤行愿品》。直到唐朝的贞元年间,南印度的乌荼国的国王,献上自己亲自手抄的《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这个时候唐德宗得到了这个梵本就非常的欢喜,下诏请般若三藏法师在长安崇福寺翻译这个梵本,译成四十卷,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也就是说,般若三藏法师译的四十卷华严,都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从内容上来说,前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只是内容比《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更为详细,最后一卷则是前两个译本都没有的,就是劝修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都没有这个劝修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后加上这一品,《华严经》至此方告圆满。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华严的最后一卷,这一卷

2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共15讲

补充在《八十华严》的后面,所以我们现在诵的《华严经》是八十一卷。为了便于大家领会和把握《普贤行愿品》的甚深义理,在正释经文之前,我们还是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从释名、显体、明宗、力用、判教,从这五个方面来为大家介绍。

首先是释名,这一卷的经文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整部经的名称,是总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卷的名称,是别名,因为总名涵盖别名,所以保持总名。

我们先来解释总名再来解释别名。《华严经》是略称,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在人法喻,我们经常听经知道,立题有人 法喻,在这七种立题中,属于人法喻俱全,人法喻立题。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说:“大方广所证法也,佛华严能证人也。”下面我们就从所证和能证两个方面,来解释经题的含义。

第一是所证。大方广,大是指佛所证的法身,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此性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大,它不是相对的大,比如说,大海相对于小河它是大,但是它相对于天空,那它就是小了,所以相对的大不是真大。天空相对于虚空、相对于宇宙它也是小,所以相对的大它不是真大。而性体的大是绝对的大,它遍一切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楞严经》中说,“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真心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心量本来无量无边的大,可是我们现在大家返观一下,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呢?我们都是认假为真,我执严重,以我、以这个假身为真,最后把我们无量无边的大给束缚起来了。不如自己意的事情,我们就产生厌恶的心,适合自己、自己满意的我们就高兴,甚至得意,一得意就容易忘形。这样,我们的心就被我们这个有相的

3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共15讲

色身给束缚住了,我们的心量就变小了,真心就被这个无明给封固住了,不能遍一切处,只能遍我们的这个身体。真心转为了妄心了,所以一切一切都变得渺小了,我们的心量同样也变小了。就像流水一样,本来水是流动无碍的,但是它一旦结成了冰,就不能流动了,凝固住了,只有冰化成了水才可以流动。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打破妄想执著,破我执,把无明破了之后,真心的封固就被打破了,就恢复了我们的真心,那么我们的心就会尽虚空遍法界了。

我们这里讲的大方广的大,是指众生本具的自性,这是从体性上来立名的,是从体来立名的,体性。大方广的方,是从相上来立名的,方是法则,众生的自性本具恒河沙数功德,无论是圣人凡夫还是虫子、蚂蚁一切的众生无不全具,永远不会损失和减少,我们经常说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谛闲法师打过这样的一个比喻,众生修学佛法,最初都是因为善知识的教导,但是其知解是从觉性而生,就像水土滋润谷麦,这个芽、谷麦的芽是从种子上生,而不是由水土中而生的。正如《华严经》中说:“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

下面我们再来解释广,大方广的广。广,它是从用来立名,众生的自性本有恒河沙之妙用,《圆觉经》中说:“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意思是说,四圣六凡、一切因果乃至一毛一尘,都是由众生本具的自性所现,所以名为广。由此可知,大方广就是我们众生自性的体、相、用,它是天然之德,天然之性德。当年唐宪宗请清凉国师入宫谈法,他问华严所诠什么是法界?清凉国师回答说:“法界者,一切众生之身心本体也。”所以会读经的人,能向这三个字中识取自心,那么无上宝王不求自至;会观心的人能向这一介尔心中识取妙理,那么无边法藏触处洞明,触是接触的触,触处洞明。

4

搜索更多关于: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 的文档
宏圆法师 主讲《普贤行愿品》第1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cu2518vub3j4le87moy0088t3x4qm00jf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