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贺正民
(中铝山西分公司技术中心,04330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已普遍实行了招投标制,社会已将施工企业推向了市场化的道路。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施工企业相应地实行了项目法施工,同时也转变观念,树立起了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经营思路。作为“三大控制”之一的质量管理越来越引起施工企业的重视,“质量第一”已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成为施工企业的共识。寻求和采用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方法及手段,无疑成了施工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从近年的质量管理情况看,由于将建筑工程优良率作为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是工程中标时的一个成诺或保证,也由于反复宣传质量的重要性,且推行了全面的质量管理及有关认证,施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施工质量及相应的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激烈的招投标竞争中,施工企业为了争取到工程项目的承建权,常常采用降低报价或提供优惠条件的手段来加大承揽工程的中标机会,有的项目,招标单位为节省投资故意附加条件压低标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用于提高质量对施工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和承受能力。有的中标单位在投标报价时吃了亏,想捞回成本,索取无望的情况下,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办法,这些做法都给工程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
2、有些建设项目不按工期定额执行,确定的工期太短、随意性大,有的项目属于抢建、技改或科技开发,有的项目受到行政指令的干预等等,施工企业为完成任务不得不赶工期,甚至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些因素给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3、施工企业的老工人、老技师逐年减少(退休、转岗等),特殊工种(电工、钳工、焊工等)人员留不住,一般的年轻工人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其生产技能、相应的知识水平还跟不上要求。
4、施工第一线的管理干部的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专业知识的因为嫌条件艰苦而转入别的岗位,个别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具备。
5、施工企业自购的材料、设备质量不能够完全保证。 6、由于分包或转包,又疏于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明显下滑。 7、施工手段及质量检测手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搞好工程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施工企业能否在施工中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得建设、监理、业主的认可,取得良好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综合水平优劣的具体体现。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内部挖潜,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的提高,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
1.不断提高施工企业全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
施工企业决策者、项目部经营管理者及全体一线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是决定质量管理工作成效的内因。企业内部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思想保证体系,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并贯穿管理、施工的全过程,常抓不懈地进行质量教育和培训,才能为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质保体系和规章制度,是实现工程质量管理和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组织管理中一项长期的自身建设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通过实践逐步完善。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施工企业接到一个新的项目后,都应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的项目部,为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目标,项目部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建立质量控制机构,调整或配备好必需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明确责任标准和责任人,引入内部质量监控的制约机制,确保质量否决权的落实。同时必须明确项目经理是质量第一责任人,纠正以往质量只是技术管理部门一项工作的错误认识,将质量管理监控目标纳入全员管理工作的重点考核目标,定期检查和评定。
3.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目标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内容,必不可少。一个完善有序的质量控制网络或系统也将成为整个施工组织设计能否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考虑好两个方面的因素: (1).施工进度计划与质量管理。工期及质量标准在中标通知书和施工合同中已有明确要求,进度如何安排是施工企业组织管理者自己的事。因此,项目部应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通过编制网络计划来细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网络优化寻求合理的工序安排和施工组织手段,排除或降低因工期不足给质量带来的影响。施工中,应注意严格的工序质量控制,杜绝一切质量事故和质量隐患,避免由于返工或返修造成的工期损失,以保证关键工序施工按计划进行。 (2).施工技术方案与质量保证。施工技术方案是工程建设的手段和技术保障。评定技术方案成败的关键是施工质量能否达到控制目标,所以一项具体施工技术方案从拟定、评估、优化、确定,到施工项目技术设计和具体操作工艺规程的制订,均应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为前提,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针对具体工程施工项目关键技术难点开展攻关活动,通过提高全员技术素质并依靠技术进步,促使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4.施工手段(或资源投入)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为确保施工质量和按期完成承建任务,施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为拿到项目,拿下项目或赶工期,往往需要投入或调集大量的施工机械和周转设备、材料,势必引起施工费用支出过大,甚至导致项目亏本。在此情况下,必须处理好费用支出、资源投入与质量保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在费用管理操作时应该做到:质量做主所必须的费用支出应给予充分保证,与质量、进度无关的费用支出必须严格控制。在保证施工质量与工程进度资源投入的同时,还需注重挖潜现有机具及周转材料、设备潜力,依靠科技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
5.把好工程材料、设备质量关
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由承建者自购的工程材料、设备必须严把质检验收关。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结构设计技术及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材料、设备的选购,杜绝不合格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现场,避免由于材料、设备质量的控制把关不严,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以及为今后的保修埋下隐患和
麻烦。
6.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少
它是工程项目优质、高效、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项目管理者必须从为保证生产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制订安全措施,切实做好安全制度的制订、落实,检查安全措施的设臵与维修等,以保证施工中人、设备、环境等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为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7.把好合同工的使用及工程分包关
施工企业使用非本单位的临时工,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使用手续,并签订相应的雇用合同,否则发生质量、安全事故,难追其责。随着建筑业的繁荣和社会的变革,目前许多人弃农从建,进入城市、企业建筑市场,成为建筑企业的主力军,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合同工人员杂、流动性大、质量意识差、技能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施工工具或手段落后,给施工质量的监控和安全工作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及时对其进行安全、质量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应列入施工企业培训议程,并引起管理着应有的重视。
现实生活中,施工企业揽到工程任务后,考虑到经济效益、专业配合、工作量大小等因素,免不了进行部分工程的分包。因此,必须对分包单位把好资质审查关,审查内容包括信誉、质保体系、施工手段、资质等级、以往承揽工程情况,质量安全历史记录等等。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将工程分包或转包后,只管收取管理费,对施工质量不管不问,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这些现象长期存在且司空见惯,应引起施工企业自身及建设、监理、建设工程主管部门的重视。
8.搞好施工质量管理需要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 质量控制既包括设计质量、也包括施工质量、还包括材料设备质量的控制等,因此,除了施工单位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都有质量监控的任务。
国外的一项关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设计者的责任占40.1%,施工者的责任占29.3%,材料原因占14.5%,使用及其它占16.1%,可见设计者的责任占首位。相对而言,目前设计质量上的问题还是比较多,这必然给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带来不少困难。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投标才能揽到工程任务,此时设计已经完成或定型,对设计质量的审查只有业主或建设等单位参加,设计单位只对业主负责。尽管现阶段设计单位经常到现场监督或工作回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施工过程中往往还要发大量的设计变更或签证,此时施工单位只有执行的义务而无权拒绝。大量的设计变更或签证对已经实施的工程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返工率,而且延误工期,甚至有些更改的过程给工程的某些部位、结构或整体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施工及工程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完善的设计质量基础之上的,所以业主、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呼唤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施工质量是干出来的,好的工程质量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监控。作为施工企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明天的市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从而赢得明天的市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