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职业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统测试卷 12级学生《语文》试卷 2014.6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共44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蹙缩(cù) 俨然(yán) 朱拓(tuò) 歆享(xīn) ....
B.醴酪(lǐ) 红缯(zēn) 混浊(hún) 一椽(chuán) ....C.倔强(jué) 桌帏(wéi) 监生(jiàn) 炮烙(luò) .... D.干涸(hé) 苔藓(xiān) 松脂(zhǐ) 惩创(ch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房游廊,悉皆小巧别至,不似那边的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好。
B.湖岸边的山太俊峭,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 C.值得我怀念的也不仅仅是那种原始、朴素的记忆,那些淳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
D.对于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万花筒般的景象,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经之谈(正常) 唯辟作福(指天子或诸侯) 少不更事(经历) ... B.殒身不恤(顾虑) 沉沦之渐(渐渐) 沸反盈天(满) ... C.金石可镂(雕刻) 神乎其神(文言语气助词) 横征暴敛(搜刮) ... D.天作之合(配偶) 广有羽翼(文中指帮凶) 不欺暗室(欺骗)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了头颅, 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啊!这时 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 一看头之有无, 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A.假使 却 再 只要 便 B.即使 也 也 只要 就 C.假如 却 就 只是 便 D.如果 也 再 只是 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B.从以往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到今天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现教育平等正成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
C.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D.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
C.文学是灯,这说法真的有些冒险吧!但想到任何同创造有关的活动都有冒险的因素,我也就不打算改口了。
D.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7.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司的这些力量源自何处?公司的力量来自它背后的某种精神和规则,这就是我们至今仍不十分熟悉的工商文明。(设问)
B.“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讳饰) C.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顶真)
D.“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夸张) 8.下列各句中,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描写)
B.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记叙)
C.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说明)
D.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议论)
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国籍、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乔治·萨顿 美国 散文
B.《〈物种起源〉绪论》 法布尔 法国 说明文 C.《小树林中的泉水》 巴尔蒙特 苏联 诗歌 D.《神的一滴》 梭罗 美国 散文 10.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末闲谈》一文中作者以闲谈的方式将人类自然化,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
B.《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贾祖璋所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C.《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D.《祝福》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共两大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一)
天然“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汪集认为,开采这种气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 “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
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气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因而对“可燃冰”的分布和分解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对“可燃冰”钻采和利用的技术开发也刻不容缓。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1.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既有新闻性,又有科学性,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文。 B.本文较多运用了科学家口中比较“硬”的学术语言,达到了说明文准确的表达效果。 C.本文概念清晰,定义准确,能用准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对“天然气水合物”所作的说明。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条理性、形象性。 12.关于“可燃冰”不宜开采使用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燃冰”中存在的大量甲烷气体会增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 B.通过钻探开采“可燃冰”难度大,极易造成井喷。
C.“可燃冰”会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D.“可燃冰”的开采难度远远大于传统能源的开采。 13.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打比方) B.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作比较)
C.“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列数字、作比较)
D.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下定义)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采“可燃冰”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可燃冰”是一种危险能源,根本不能开采使用。
B.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开采“可燃冰”时泄露了大量甲烷气体。
C.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海啸频发,是开采“可燃冰”造成的。
D.“可燃冰”是一种未来新能源,但也是一种危险能源,所以人类在开采利用时要谨慎。
(二)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诞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选自鲁迅《春末闲谈》
15.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前期杂文集《热风》。
B.本文是鲁迅先生“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旧事重题》,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C.本文在“闲谈”的形式下,思路无拘无束,集知识、趣味、说理于一炉。 D.本文语言精炼、生动、幽默,好用反语,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6.对选文中提到E君的“发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体现了本文“漫笔式”的写法,看似闲谈,实则别有用意。
B.从行文章法来看,E君的“发愁”标志着文章由闲话细腰蜂捉小青虫的趣事转入正题,他所发愁的“奇妙的药品”,即为统治者用以禁锢民众的精神控制术。
C.主要体现E君的神经过敏,读了让人发笑,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D.体现了作者“闲话风”散文的特点。
17.对选文中“黄金世界的理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百姓不懂思想,不去反抗,而是甘心永远去做
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任由统治者作威作福。
B.指作者的理想,统治者被消灭,人民觉醒。 C.指虚幻的理想,不确指具体的内容。
D.指劳动人民的理想世界,平等、自由、没有压迫。
18.对选文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说明妇女经过斗争,争取到了平等的权利。
B.反语,说明在“治人者”的精神控制下,妇女的地位非常悲惨。 C.对比,辛辣地讽刺了精神控制的虚伪本质。
D.夸张,妇女的地位非常悲惨,但作者却说其“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状态都已够好”。 19.对选文中提到的“二十四史”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的朝代更迭表明,精神控制术不是治人者的一贯手段。 B.“二十四史”的朝代更迭表明,统治者势力强大,百姓难以反抗。 C.“二十四史”的朝代更迭表明,精神控制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D.“二十四史”的朝代更迭表明,治人者的精神控制术并不能十分奏效。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0.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吞二周而亡诸侯 D.顺风而呼 ..2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相与枕藉乎舟中 2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会盟而谋弱秦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凌万顷之茫然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挟飞仙以遨游 ....25.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文中作者着重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B.《过秦论》既是一篇借古喻今的政论文,也是一篇散文赋,因而具有明显的赋的特色。 C.《赤壁赋》一文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不重得失的宽阔胸襟。
D.《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该诗的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