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校本教材(下)
目 录
1、日暮 (唐)杜 甫 2、蚕妇 3、示儿 4、山村 5、江上渔者 6、小儿垂钓 7、晚春 (宋)张 俞 (宋)陆 游 (宋)邵 雍 (宋)范仲淹 (唐)胡令能 (唐)韩 愈
1
2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茗里,何须花烬繁。 niú yánɡ xià lái jiǔ , 牛 羊 下 来 久 , ɡè yǐ bì chái mén 。 各 已 闭 柴 门 。 fēnɡ yuè zì qīnɡ yè , 风 月 自 清 夜 , jiānɡ shān fēi ɡù yuán。 江 山 非 故 园 。 shí quán liú àn bì, 石 泉 流 暗 壁, cǎo lù dī qiū ɡēn。 草 露 滴 秋 根 。 tóu bái dēnɡ mínɡ lǐ, 头 白 灯 茗 里, hé xū huā jìn fán。 何 须 花 烬 繁 。 注释
1.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2.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 3.扉: 门。
4.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3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古诗词鉴赏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