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话说中国古代服饰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16:27: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话说中国古代服饰史

主要内容:衣食住行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开展的生产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这种作用就更显得突出。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衣服及其以此而产生的服饰的生产和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灿烂辉煌的服饰文化,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装点着中华文明。 关键字:中国古代 服饰 演变 生产力和技术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之称,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服饰,而且把自己对自然对人生深灰的许多思考附加在自己的衣服上,制定了完善的服饰制度,赋予了华丽而生硬的服饰以文化内涵的活灵魂。中国历史上服饰的演变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纺织技术发展水平起着决定作用,它不仅决定了服饰的材料和样式,而且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人们对服饰的取舍。此外服饰的取舍也受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服饰的嬗变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一定的衣着文化放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定的衣着习俗代表了一定的时代风貌和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一定的地域气候条件。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服饰的生产、变化和不同的人所穿戴的服饰的不同来探讨从远古到晚清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服饰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服饰 衣着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1】。刚刚脱离猿界石器时代的人类,尚存有毛毛茸茸的体毛特征,因而还不需要衣着。随着原始人劳动量的增多,人类进化加快,体毛不断脱落,制造衣服以保护身体变成为需要。衣服的第一功能便是:御寒防晒及防止在劳动过程中受伤,这也是衣服最基本的功能,并一直延续至今。以后随着人类长期发展,又衍生出了遮羞装饰和标志身份的功能。从远古到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服饰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简单的局部衣着发展到完整进步的服饰文化成型初兴阶段。旧石器中国原始先民们是披叶衣皮来保护自己(如图2)。《礼记·礼运篇》:“昔者??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列子·汤问》:“不织不衣”,《韩非子·五蠹》:“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白虎通》卷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中国北方冬季十分寒冷且相当漫长,树叶草织成的衣服已经不能有效保护身体了,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缝制的皮革衣着,已度过寒冷的冬季。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衣着萌芽发生的重要时期,用骨针缝制衣服的习俗于此已正式发生。一些出土的骨针反映了这一情况,辽宁海城小孤山山洞发现的穿孔骨针年代距今约2—4万年(如图3),是中国最早的骨针遗物。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和云南蒲缥塘子沟旧石器晚期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骨针。

图1 图2 图3

新石器时代衣麻服葛的发生,不仅是原始人拥有了更好保护自己的手段,而且有了更多的选择来装扮自己,这就是人类审美价值观念的产生。《礼记·运礼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履,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上述记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麻线木纺车和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发现罗地葛布,河南荥阳青台发

1

现麻布丝帛痕迹或残片(如图4)等等,从这些记载和发现看,批叶衣皮的习俗已被造麻丝帛的习俗所取代 。配饰是古代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美化功能外,一些特殊的器类具有宗教意识和权力观念上的特殊意义。北京门头沟护林墓葬发现的用50多枚小螺壳穿孔系成的项链(如图5和图6)。

二、夏商周三代的服饰

图4 图5 图6

夏商周三代中国已进入文明阶级时代,不仅生产力在奴隶制的推动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服饰文化也更加丰富,因为阶级的存在是以社会上不同人所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的差别而存在的,而占有生产资料的差别就决定了人们获得服饰的不同,这就产生了由于人们社会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穿的服饰不同,而且随着人们阶级意识的增强,连服饰加入了更多人的阶级意识并且逐渐制度化,服饰开始成为阶级身份的标识。虽然夏代留下的衣物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零碎的文物和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夏朝文化标识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些丝织物的痕迹,表明夏代的纺织业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纺织习俗和传统,《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无不服文绣衣裳者”,“文绣衣裳”已是夏代出现的衣着服饰,这是一种绣着图案华丽高贵的丝织衣服,当时能够穿的起这种服装的人除了王室贵族以及他们供养的一些宫廷乐女外一般平民是穿不起也是不允许穿的,更不用说不被当人看的奴隶了,一般平民穿的是麻或葛布缝制的衣裳。关于商代的服饰,据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等遗址的文物发掘来看至少已经出现平纹纨、皱纹毂、绞经罗、菱纹绮、色帛等丝织品和麻布以及毛织物等。至于衣服样式和穿戴习俗,从出土文物可略知一二,殷墟出土的现藏于美国的玉人像(如图7),穿素面无纹衣服,双脚并拢穿有鞋,头戴一顶较高的帽子,衣领作交叉状(左襟压在右襟上),长腰系束带,前束下垂,一过膝的鞸,全衣连成一体作深衣状,衣下摆垂至足跟上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如图8),身穿连身深衣式衣服,这两个都是比较原始的深衣。

图7 图8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也是最完善的。西周的服饰,据西周时的金文所载比商代的更为复杂 ,服饰制度也更为完善。进文中有“虎冕练里”、“玄衣黹屯,赤市朱黄”、“衮衣赤舄”。有学者据金文所记录和《诗经》记载,认为西周时期是冕服形成的时期。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遗址都有骨筚出土的记录,妇好墓出土的骨筚多达 499件,这都说明夏商周时均风行用骨筚梳等发式束成发髻或盘头的习俗西周时期出土的一些装饰文物包括环珏钏管等,还有用多件玉和宝石组成的坠饰串饰。这些都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夏代边鄙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每平方米厘米经纬线各11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的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这类麻布缝制的。商代的纺织已初具规模,农业

2

的发展促进了养蚕业和纺织业的进步,甲骨文中出现多次的桑、丝、帛、屯 等字,墓葬中发现了玉蚕(如图9)和青铜器上也有蚕的纹饰,《夏小正》中记载:三月援桑始蚕;甲骨文中记载春祭祀蚕神的礼仪和祭品,随着交换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丝织品逐渐成为财富和交换的媒介。西周时的纺织业在蚕桑业大力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诗经》中有许多诗篇对当时的种桑养蚕的描写,《诗经》有一篇写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桑桑。十分生动地描绘出春季里妇女们采桑的劳动情景。

图9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的崩溃瓦解向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时期 ,是一个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的时期,是一个人们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第一个辉煌高峰期,也是中国古代服饰基本定型期。铁器的广泛使用瓦解着腐朽而古板的奴隶制,也是人们服饰等级制造受到沉重的冲击,服饰的界限有了一定的松动,当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人们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服饰上的等级不可能完全消除,这表现在:一方面仍有奴隶制下严格的服饰等级,另一方面新的封建服饰等级制也逐步形成。所谓“服以旌礼,礼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2】的制度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明贵贱,辨等级,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天子诸侯以华衮大裘鲜冠为服,此乃高贵的象征,《周礼·司裘》称大裘为王“祀天之服”,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身穿珮鎞大袖宽袍的玉人【3】是周代上层贵族的形象。墨子谓:“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4】,卿大夫一般以“端委”礼衣礼帽为朝服,如周景王正卿曾对晋卿赵孟说“吾与子并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5】,周襄王使太宰为晋文公重耳加冕“晋侯端委以入,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6】,这说明一方面没落的奴隶主周天子竭力要维护破败的宗法制,而崛起的诸侯要突破这种限制二是正服色,《礼记·玉藻》云“衣正色,赏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鉚黄是也”,《玉藻》又云:“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冠也。玄冠基组缨,士之齐冠也。”衣服的宽紧也为服饰等级区别的要素,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瑟上彩绘有贵族巫师舞人猎户几种人,贵族均以褒衣博袖或戴高平顶束腰冠或戴前三角而后垂扁形鹊尾冠或戴上据一鸟而后有披冠如中国最早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如图10),巫师大衣博袖,冠前如双脚,后曳一鹊尾长披,舞人长袖,猎人一律短衣紧身胯,这两类人的帽均作尖锥式【7】。三是服以旌礼,内不拘执的变宜和务实调节机制,如礼书根据实际,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将次定为六种,祭服三少祭天地、山川、社稷三种祭服,常服三,即示意亲躬养蚕的黄色纬衣,宴礼穿的白色展衣,便闲穿的黑色缘衣。卿大夫穿的则可“朝玄端,夕深衣”【8】五是服饰的名物的典章的标准化和教条化在服饰制度教条化的同时是其对立物的出现,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土地私有化,一些原属于下层的平民在自己财富增加的基础上,要求突破原来森严的等级制,一个表现就是服饰上的改变,特别是商人他们比其它阶层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容易获得丰富的服饰,如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大商人范蠡(如图11),突破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于民族融合的加速,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变得更广更快,服饰的融合也加快,如战国初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如图12)。但受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优劣论以及固有传统观念的阻碍,如孔子就曾将“披发左衽”作为少数落后民族的标志,交领右衽则为中原华夏族固有的服饰特征,《战国策·赵策》称“披发、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礼制·王制》归结过“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

3

披发衣皮”,“北方曰狄,羽毛穴居”。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经济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社会财富的生产能力增强,纺织业也有巨大发展,《诗经》中有些可能是反映春秋初期和中期的桑蚕情况“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9】,桑林面积之大,个体农民房前屋后种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国的纺织业很发达,《史记·货殖列传》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左传》哀公25年卫国爆发了织、染、缝纫三种工匠起义,这都说明了卫国的纺织业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1957年长沙左家塘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对龙对凤锦”表明战国已经出现了相当复杂的动物纹提花技术【10】。

图10 图11 图12

四、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汉是中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在继承钱袋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服饰也更加丰富多彩,但也保留了一些腐朽的残渣。张书光先生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墨笔单线描的手法绘制出秦汉时不同等级和职业人物的图像100幅包括帝王贵族士族大臣官吏文吏小吏将军将官武将武士兵士商贾农夫农妇平民胡人艺人贵妇女官民妇侍女等(如图13)为其中的一部分,皇帝皇后的服饰端庄华贵,武士的服饰威武壮观,侍女的服饰以高髻穿花襦和褂裙曳地为特征,文吏的服饰以束带穿裤裙和戴冠帻为特征,农夫的服饰以束髻穿禅羭和束大带为特征,厨役的以扎带着褠穿襦裤和戴小帽为特

征,劳役人的服饰以束发穿衫裤和加臂褠为特征【11】。

(帝王)

(官服)(妇女深

(武士)(艺人)

图13

虽然秦朝虽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从秦始皇陵兵马俑中仍可对秦朝的服饰和发式略知一二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将前发从中间分开各拉向耳边与两鬓长发相交编成两条辫子,将后

4

搜索更多关于: 话说中国古代服饰史 的文档
话说中国古代服饰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dfp33td4e8mpoj7oh3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