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14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9 15:43:0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第六章 力和机械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2.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3.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其表示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第二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介绍力、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力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第三节、第四节是“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重力的三要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两部分知识,这是前两节课知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五节、第六节是最后两节介绍了杠杆和滑轮的有关知识,可以看作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力臂的大小有关,学会利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本章的教学重点:

1.“认识力”是全章的基础,因而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是本章重点。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测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调节杠杆平衡,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本章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概括”、“等效”、“简化”等方法。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6节,是力学的基础,根据学校学生状况,建议全章教学用13课时,其中新课6.1及6.2共3课时,6.3一课时,其余三节各2课时,复习及检测用3课时。

1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1怎样认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安排在本章第三课时)。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观察图6-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概念

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2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分析课本图6-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三)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人们常说“马拉车”,为什么不说“车拉马”?难道只有马对车施力,而车对马没有施力?

①举例:两人穿旱冰鞋推互推,两人均后退.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举例:用手拍打桌面,手会疼;观察图6-6碰碰车相互碰撞,这些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演示: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

③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②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及基础训练。 课后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材分析:

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讲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单位及力的测量,从而对力这个物理量有较全面的认识.在学习力的概念、单位、测量之后,认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的.知

3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道力的三要素,才能较全面地认识力:力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和作用点.力的方向揭示了力的矢量性.学习力的三要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等打下基础.力的图示把力这个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示出来,图示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速度及高中将要学习的许多物理量都可以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第一次学习牛顿这一力的单位,感到生疏.1牛顿的具体观念不易形成,在估测被测的力是否超量程时,把握不准,用弹簧秤测力时,带有随意性。学习了力的测量后,学生对力的大小有认识,但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特别是力的作用点没有认识.用图示法表示一个力对学生很陌生,在学习力的图示法时,学生往往由于随意性造成作图不规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过程与方法:

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4、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让班上个子最大的男生和个子最小的女生分别拉拉力器,比较弹簧伸长的多少.比较两人拉力的大小,说明拉力有大小,引出本节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位N。力的单位是人们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由手托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牛顿,推广到手托质量为100克的物体的力为1牛顿.再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1牛顿的力.

阅读课本图6-4中介绍的一些力的大小.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的例子. 2、向学生介绍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

演示:将一弹簧挂在铁架台上,在弹簧的后面立一木板,并在木板上贴上白纸,用笔记下挂钩所在的位置.用一个小力竖直向下拉弹簧,用笔记下此时挂钩所在的位置.再用一个较大力竖直向下拉弹簧,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说明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比较两次的伸长量,得出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阅读信息浏览,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当第二次拉力为第一次的n倍时,弹簧第二次的伸长量为第一次的n倍.从而得出“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结论.

4

搜索更多关于: 201314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的文档
201314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dmpe523yl68ub00wpk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