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了解元素周期表
1、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排序依据:根据元素的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即核电荷数增加)从左至右排成横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增多(即核电荷数增加)从上至下排成纵列。 3、周期:即周期表中的横行。一个横行就是一个周期。周期表中共七个周期,分为“短周期(即第一、二、三周期)”和“长周期(第四五六七周期)”两类。
①第一到第六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数依次为2种、8种、8种、18种、18种、32种。 ②除第一周期外,其余周期从左至右总是从碱金属元素开始,至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③记住:第一到第七周期的最右边的元素(即稀有气体元素)的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118。
4、族:即周期表的纵列(除第Ⅷ族外)。族分为四类:主族、副族、0族、Ⅷ族。 ①主族:由短、长周期元素构成的纵列,符号为A。共七个主族,分别为第ⅠA族、第ⅡA族、第ⅢA族、第ⅣA族、第ⅤA族、第ⅥA族、第ⅦA族。这七个主族的名称依次为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族元素。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副族: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纵列,符号为B。共七个副族,分别为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 ③0族:周期表中第18纵列,即稀有气体元素。 ④Ⅷ族:即周期表中的第8、9、10三个纵列。
⑤周期表中,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ⅢB族,共32种元素。
5、过渡元素:全部的副族元素和Ⅷ族元素的统称。过渡元素全为金属元素。
6、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七个周期、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 7、等量关系式: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最高正化合价。 8、确定某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必须说明该元素在哪个周期哪个族。 9、两条规律:
①在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的两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值可能为1、11、25。
②在周期表中,同一主族上下相邻的两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值:
当这两种元素是第ⅠA族、第ⅡA族的元素时,差值为位于上方的元素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数;
当这两种元素是第ⅢA族、第ⅣA族、第ⅤA族、第ⅥA族、第ⅦA族的元素时,差值为位于下方的元素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数。 10、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①可在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如Si、Ge、Ga、Se等都是半导体元素。
②可在周期表中右上角的非金属元素区寻找制农药的元素,如P、Cl、As等都是制农药的元素。
③可在周期表中过渡元素区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④周期表中有些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这些元素是Li和Mg ,Be和Al ,B和Si。
⑤关于“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来计算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的解题技巧。
11、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元素推断题的解题技巧):
①C(碳元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气态氢化物中含氢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
②N(氮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 ③O(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氢化物在常温下呈液态的元素。
④H(氢元素)——最轻的元素、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有时也可以认为H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二、碱金属元素(第一纵列,即第ⅠA族元素)
1、碱金属元素包括(除H外):Li、Na、K、Rb、Cs(Fr高中不涉及)。因为都是同一主族,所以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但因为从Li → Cs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又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递变性(有规律的变化)。 2、物理通性:银白色固体,质软有延展性,熔点低,易导电导热。
化学通性:有强还原性,能和O2、Cl2等非金属单质、酸、水、盐溶液(和盐溶液反应的本质是先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再和盐反应)发生反应。
3、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Li → Cs):密度呈增大趋势(Na→K密度 突然减小);熔沸点逐渐降低。所以Li保存在石蜡中,而Na、K保存在煤油中。 4、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从Li → Cs,由于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故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①与O2反应:从Li → Cs,反应越来越剧烈,反应的产物越来越复杂。
Li在O2中燃烧时生成Li2O;Na在O2中燃烧时生成Na2O2;K在O2中燃烧时生成KO(2超氧化钾);Rb、Cs在O2中燃烧时生成RbO3(臭氧化铷) 和CsO3(臭氧化铯)。 ②与水反应(与酸反应生成盐和H2,较和水反应要剧烈得多):
从Li → Cs,分别与水反应的原理、产物都一样,即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和H2,方程式可表达为:2R+2H2O==2ROH+H2↑。但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三、卤族元素(第17纵列,即第ⅦA族元素)
1、卤族元素(X)包括:F、Cl、Br、I(At高中不涉及)。因为都是同一主族,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因为从F → I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又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递变性(有规律的变化)。
2、物理通性:有毒,易溶于苯、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
化学通性:有强氧化性,能和Na、Fe、Cu等金属单质、H2、水、碱溶液发生反应。 3、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 → I2):
①F2(浅黄绿色气体)→Cl2(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②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③特性:Br2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液溴易挥发故保存时须水封,保存时不能使用橡胶塞;I2易升华。 4、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从F2 → I2,由于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故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①与金属单质反应:从F2 → I2,反应越来越弱。 ②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式:H2+X2 == 2HX
从F2 → I2,反应越来越困难(和H2反应时,F2在黑暗中就可以爆炸,Cl2需要光照或点燃,Br2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I2在加热时反应还不彻底),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差。这些氢化物都易溶于水形成对应的氢卤酸,从氢氟酸到氢碘酸,酸性逐渐增强。即:稳定性:HF>HCl>HBr>HI; 酸性:HF<HCl<HBr<H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