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8 9:54: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3 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材第5、第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具学具

毛线、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画线段。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三 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的、具有可测量性)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哪些是线段?“√”。 2.下面由几条线段

(考查知识点: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

在括号里画图形各是组成的?

B类

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考查知识点:根据线段的特点画线段;能力要求: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4 6 10 B类:图略 教材习题

第5页“做一做”

1.第2个和第3个是线段。

2.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如右图。 第6页“做一做”

1.图略。提示:先测量图中线段的长度,再按指定长度画线段。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如图。

决问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7页)

4 解题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咱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事物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厘米、1米的概念),又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 自主探究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你是怎么想的?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操场上的旗杆,比我还高,我就1米多一点,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应该是13米。 生2:我看了看尺子上的13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操场上的旗杆比小树都高,所以高度应该是13米。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旗杆的高度进行对比,排除了13厘米,选择了旗杆的高度是13米,非常棒!

小结: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三 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 2.鼓励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尺子(可以是米尺、卷尺等)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长度;能力要求:能用工具较准确地测量物品的长度)

B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结合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厘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7页“做一做” 厘米 厘米 米

5 练习一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二 自主探究

师:今天,咱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生1:我知道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因为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那么即使是测量相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生2:我知道了“厘米”和“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生3:我知道了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我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总结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尽量按课本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才不容易漏掉哟!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1: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生2:我还学会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3:我知道了1米=100厘米。

师:再想想,你会不会测量线段的长度啊?线段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告诉大家。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且是可测量的。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回忆,才能说得更全面,否则就把这一点丢了,是吧?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老师希望今后学完每一个单元,大家就这样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这也是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今后面临的检验还很多,同学们需要继续努力啊!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逐步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 总结提升

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想想自己的收获有这么多吗?不足之处就要抓紧时间弥补,勤奋刻苦地学习才能赶上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e5vd68s3k7f1wl0k4bu3bj0w6iihw013l7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