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在问卷调查中,无论是用人单位、毕业生还是在校生最不满意的课程恰恰是外语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必修课和选(辅)修课,满意率仅占 32.3% 和 38.3%.
(4) 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参加问卷调查的 80% 的外语专业毕业生都承认缺乏良好的身心素质,以至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都比较差。
( 5 ) 教学管理的不适应。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往往不恰当地强调其系统性,也没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背离了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 21 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当国之急。
三、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 1 ) 思想观念的转变
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如何为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处理好外语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全体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需要转变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为了迎接 21 世纪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对学科发展的挑战,外语专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b )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c) 要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 (d)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e) 要处理好本科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外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只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目标是为学生在今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及专家、学者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应该认识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这场教育改革的先导,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不改革,我国的外存语专业教学是没有出路的。 ( 2 )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应该看到,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高校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任务。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 -- 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 -- 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是外语人才。我国现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专科类院校。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应该鼓励各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目前正在试验的模式有: \外语 + 专业知识 \、 \外语 + 专业方向 \、 \外语 + 专业 \、 \专业 + 外语 \和双学位等。各外语专业要从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的专业,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 3 ) 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从 21 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21 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项任务: (a) 开设与复合学科有关的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加强课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b) 探讨在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 c )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d) 在确保外语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强所学院语言国家国情研究的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中文课,以弥补学生在汉语写作方面的不足,适当选开部分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e )探讨在外语专业进行复语教学,鼓励学生在掌握所学语种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再学一门外国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非通用语种的学生来说,要特别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复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要根据学生所学语种、师资力量等条件来确定。 ( 4 )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改革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尽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多种途径,但以下的原则应该是共同的: (a)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外语教学中模仿和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 (c)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广播、录音、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和开发为外语专业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人与技术、教师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新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但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在使用这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时,我们应注重其实际效果,不要贪大求洋,盲目追随他人。 ( 5 ) 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教材的建设。根据 21 世纪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外语专业教材亟待更新和补充,有些缺门的教材需要组织人力编写。
21 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a )教学内容和语言能够反映快速变化的时代。( b )要外理好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 c )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d )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e )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 6 ) 非通用语种的建设
我国非通用语种学科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为我国的外交、外贸、新闻等部门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对外交往和对外宣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国家的需要有限,非通用语种招生人数较少,因而面临着一系列通用语种学科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经费极度短缺,图书资料严重匮乏、陈旧、教学设备极其简陋。再加上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教师已经或正在陆续退出教学第一线,教师队伍后继无人,因此,有些非通用语种已接近消亡的边缘。而一旦一个非通用语种由于上述原因无法维系,则很难在一二十年内将它重新恢复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来保护我国的非通用语种学科。
要保护非通用语种就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要在师资培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量计算以及图书资料与教学设备的配备等方面向非通用语种倾斜。 ( 7 ) 师资队伍的建设
外语专业的广大教师是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主力军。近五十年来外语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这批教师, 21 世纪外语专业教育改革也要依靠这支师资队伍。
目前,全国的外语院系普遍存在着大批老教师退出教学第一线、中年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不稳等突出问题。再加上市场经济给外语专业教师队伍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不少教师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校的教学上,在外兼职或从事其他与教学科研没有直接关系但经济效益好的工作,造成了师资力量的 \隐性流失 \,学术梯队后继乏人,形势令人担忧,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肩负起当前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重任,需要尽快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 )采取得力措施,稳定教师 --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 -- 队伍,防止外语专业教师的大量流失。( b )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主动地投入到当前这场外语教育改革当中来。( c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教师所熟悉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已不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因此,他们也面临着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任务。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则在领导,包括校、系两级领导,更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
21 世纪对外语教育的挑战是巨大的,但新世纪为外语教育提供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这里不仅需要改革的热情和勇气,也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精神,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a )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改革有促进的一面,又要看到市场经济对外语教育冲击的不利的一面。要防止市场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 b )既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又必须遵循外语专业教育的规律,使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规律中得以体现。( c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创新的同时绝不应该丢掉已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传统优势。( d )加倍爱护和培养新事物。新事物不可能在一切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才出现,而刚刚出现时它往往是不十分完善的,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让我们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团结一致,为 21 世纪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创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天地。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998 年 8 月
附记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外语处的安排,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 1996 年 6 月成立了名为 \面向 21 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的北方和南方两个课题组。北方课题组由胡文仲、钟美荪、胡壮麟、黄震华、潘绍中、王蔷、岑容林、郑明秋等八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胡文仲任组长,钟美荪任副组长。南方课题组由戴炜栋、黄源深、何兆熊、陆国强、姚乃强、吴古华、刘海平、刁会耀、黄任、邹申、李基安等 11 位教授、副教授组成,戴炜栋任组长。
课题组对全国外语院系的毕业生和主要用人单位进行了重点调查,召开了由部分院校外语专家、教授及有关部委和其他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对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对比研究。 1997 年 6 月,课题组成员参加了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年会,听取了英语界专家对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北方和南方课题组各拿出了一份课题报告,北方课题组的报告还在 1997 年 12 月的外语院校协作组年会上征求了各外语院校领导的意见。 1998 年 3 月,根据搜集到的反馈意见,两个课题组分别对各自的报告进行了修改。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各语种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全国外语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更有指导意义的文件,教育部高教司外语处决定成立一个文件起草小组,由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 平四位 教授组成,何其莘任组长。 1998 年 4 月,文件起草小组在北方和南方两个课题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并提交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 1998 年 5 月中旬,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各语种组长会议,重点讨论了这一文件。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两个课题组对于面向 21 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进行的大量的调查研究、信息数据统计和分析研讨工作以及文件起草小组在两个课师组所提交的课题报告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对文件的修改建议。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于 1998 年 12 月转发全国有外语专业的大专院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