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S-增长型 个体数量增长受环境(资源)的限制的生物种群增长类型,其增长曲线呈“s”型, 称为“S-增长”,也叫阻滞增长型。 边缘效应 由于群落交错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异质性和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在这一生境重叠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叫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的活动强度和生活力这一现象。 初级生产 指生态系统中自养者的生产,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在内的同化太阳能并以有机物形式贮存起来的生产,又称第一性(次)生产。
传递效率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所占上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比值。 垂直结构 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 次级生产 指动物、微生物等异养者的生产,是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物质和能量转化,表现出的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 顶级群落 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极群落。
腐生食物链 以腐生生物构成的腐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类型。 富营养化 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大大超过常量,造成水生藻类生长过分繁茂,藻类死亡后在水体中分解,大量消耗氧气,产生大量 CH4、H2S、CO2、NH3 等,使水质变坏。 过渡带 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旱生植物 具有一系列耐旱适应特征、能够忍耐暂时缺水的一类植物。或适宜在干旱生境下生长,可耐受较长期或较严重干旱的植物。 互利共生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化感作用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环境 环境是指存在生物有机体周围,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物理化学条件(如光温水气土)及其他有机体的总和,即生态环境或自然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各种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矿山的开发,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各种工业“三废” (废水、废物、废气)的排放等,使引入环境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超过了环境可能忍受的限度,从而使环境受到污染,引起公害。 环境效应 因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的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集合种群 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竞争 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负面影响。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两种。 竞争排斥原理 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空闲生态位 指生态系统中未被占据的位置,即资源利用的潜力。 陆地生态学 研究陆地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密度调节 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耐性定律 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
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过程。 能量转移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拟寄生 拟寄生是指寄生者进入寄主体内吸收营养并把寄主逐渐杀死的寄生现象。拟寄生不同于寄生,寄生时寄主不被杀死。拟寄生现象在害虫的生物防治终被广泛运用。 农业生态系统 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都随时间发生种类、数量、质量和组合的变化,根据自然节律的特点,配合以当地环境资源节律相吻合的生物种群结构,这就是时间结构。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农业生物调控 是在个体、种群和群落各水平上通过对生物种群遗传特性、栽培技术和饲养方法的改良,增强生物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达到调控目的。 趋同适应 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趋异适应 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群落 栖息于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有机结合的集合体。 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群系 相近群丛的联合,其优势种是同一个种或几个种。是我国植被分类体系的中级单位。在英美等国,群系类同于我国的植被型。
人工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后者也称为社会环境。这种人为加工形成的生活环境,包括住宅的设计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电话、供水、供气、绿化面积等。
入侵种 某一地区或水域原先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地区侵入这一地区或水域并对特有种造成了危害的生物。
生产者 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境 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生长所形成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生态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保育 生态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 包含 “保护(protection,即针对生物物种与栖地的监测维护)”与“复育(restoration,即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与对受破坏生态系统的重建)”这两个内涵。以生态学的原理,监测人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包含对于生态的普查与监测、野生动植物的饲育、自然景观生态的维护工作等,并协调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保护地球上单一生物物种乃至不同生物群落所依存栖地的目的,并维系自然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与永续维护。 生态对策 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 生态农业 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生态平衡 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生态适应 生态适应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这种现象。
生态位 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或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 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生态效益 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 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生物的富集作用 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生物多样性 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是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即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生物复合体。
生物学放大作用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性质稳定、易被生物吸收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富集作用,又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学放大作用。 时间结构 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同 一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 来,多条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水平结构 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酸雨 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五大生态危机 指能源危机、水危机、环境污染危机、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物种多样性 是指生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是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物种结构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物种种类与分布。 系统的边界 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其中必有一种和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演替 遗传多样性
营养级 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即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营养结构 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连接起来的结构。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种间关系 生物种与种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种内关系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称为分布格局(分布类型)。 种群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重要值
周转率 单位时间内所周转的量。 周转期 周转率的倒数,即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每个组分中的物质全部更换掉所需要的时间。 子系统
最小因子率 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年提出,他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即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不但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下的因子发挥效应。
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包括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 。 生态系统功能包括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信息传递 。
生态系统能流特点 单向 、 不可逆性 、 逐级递减 。 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 、 死亡率 、 种群密度 。
生态农业建设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环及再生原理、 生态位原理、 种群相互作用原理等。 写出4个农业生态学的应用方向:农业评价 、农业区划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农业的系统设计 、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研究、对农业专业研究工作的启发。
影响农业生物的环境因子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 和人为因子等5类。
按照加拿大农学家Claude.D.Caldwwell博士的观点,农业是把 转变成人们幸福、 的 、艺术、 和社会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