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即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和扩大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
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①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②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
量;③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④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
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一药多基元中,不同的品种质量有差异,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临床疗效难以保证。中药的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58贯众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20白头翁 3.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白附子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黄连、甘草、川贝 (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 1.加强本草考证,以求正本清源 2.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3.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4.查考地方史志
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
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该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中药冒充中药或以它
种中药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目前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一)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
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 1.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 2.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3.掺伪:硫酸镁、黄土、非药用部位 4.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5.染色
6.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7.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二)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
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①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②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③有
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④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①除临床疗效、②性状鉴别外,③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
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一)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
中药品种的真伪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对保证临床
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均一、可控,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及中成药)都要制定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是我国法定的药品标准。
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
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①要求中药的来源要正确,中成药处方要固定,②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或生产工艺要固定,③临床疗效要确定,④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1985年的《新药审批办法》,提供临床研究用及生产用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