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盛唐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3)掌握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4)通过列表整理盛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提高归纳和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丝织品、瓷器的欣赏,培养美感和历史情趣;(2)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通过赏析唐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初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3)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感受热爱祖国、关心民情的爱国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知道唐诗。
难点: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盛世经济繁荣的原因;明白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
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色及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精心挑选一些反映当时丝织业水平的丝织品图片、唐三彩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合教学过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同学们知道怎样把一根很细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吗?
请同学回答后,教师:是的,同学们很聪明,那么大家知道吗,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也有人解出了这道难题。公元640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携厚礼到长安去求亲。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于是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几道难题。使者只有通过考验,才能与唐朝结亲。而丝线过明珠就是其中的一道题。禄东赞也想到了同学们提到的方法,即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从而将丝线带过来。那么,同学们想知道这位万家求娶的公主是谁吗?吐蕃又为什么要费尽心力来求娶唐朝的公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盛唐气象》。请同学们将书翻到11页,快速浏览一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
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交往与交融
现在,同学们现在知道那位公主是谁了吗?是的,她就是文成公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蕃和亲的具体情况。
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从这幅唐朝前期的疆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的西南部存在着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吐蕃。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终于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跋山涉水来到逻些,松赞干布为了迎接文成公主,特地在红山之上修建了著名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入藏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ppt播放诗歌),通过诗歌和课本知识,我们看到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哪些东西呢?
学生:粮食、工匠、牲畜等等
老师: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很多手工工匠,他们在逻些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而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并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那么,唐蕃和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
3
关系。
教师:是的,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民歌等各种形式在汉藏两地广泛传播。到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尺带丹朱迎娶了唐朝的又一位公主——金城公主。我们可以看到15页上方的相关史事,他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也就是说唐朝和吐蕃是一家人,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唐穆宗时,唐蕃订立盟约,并专门刻“唐蕃会盟碑”,表明唐蕃世代友好,此碑仍树立在大昭寺门前,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2.唐与其他少数民族
而除了吐蕃,唐朝与其他的少数民族也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呢?这位同学请你回答一下。
学生:开明平等
教师:是的,请坐。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民族的拥戴。这就使得当时,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二)经济的繁荣
4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吐蕃为何要几次求娶唐朝公主?难道真的是唐朝的公主美若天仙么?显然不是,其根源还是在于唐朝强盛、繁荣。唐朝到底繁荣到何种程度以至于引得各少数民族都对唐朝趋之若鹜呢?它的繁荣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及盛唐的繁荣我们首先必须去了解其经济状况。而要了解一个王朝的经济情况,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也就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1.农业
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的内容,找出唐朝农业繁荣的几个表现。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朝时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除此之外,还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结合相关史实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想一想曲辕犁的优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将曲辕犁的优点概括为三个词语:灵活、轻巧、高效。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则是灌溉工具。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的立轮,用横轴架起,轮子周围斜装上许多的竹筒,放置于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灌溉。那么,这样一种方式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节省人力
教师:是的,自行灌溉,节省人力,从而提高了效率。曲辕犁、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