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武夷山市兴田枫坡小学 王洁云
说起德育教育,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德育应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的,也或者是在班会课、少先队队课中进行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跟德育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然而,通过解读数学教材,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科所蕴含着的德育资源。可以说,数学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潜在的德育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应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外,还可以结合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再者,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故而,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树立德育观,充分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身几点看法,具体如下:
一、 认真解读教材,挖掘行之有效的德育亮点
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德育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 巧用数学文化,进行德育渗透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数学教材无疑是他们最熟悉的朋友。然而,在数学教材中,绝大部分的学习者只看到所谓的知识点,而忽视了教材中所承载的数学文化。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经常搭配有很多的阅读资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从中了解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一同见证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进一步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充分重视这些阅读材料,并合理利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你知道吗?”之后,介绍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祖冲
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 巧用教学机智,适时渗透德育
例如:武夷山实验小学的余伟娥老师在教授“百分数的认识”时,就巧用教学机智,适时对学生渗透认真听讲的好习惯的教育。在课即将结束时,余老师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小结。与此同时,余老师顺应学生的小结情况,突发奇想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的内容都掌握了吗?如果要你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你的学习效果,你会哪个百分数?”(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100%”)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余老师这个问题的抛出正是顺应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同时也巧妙地加以利用。并且,利用得相当合适、顺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更懂得自身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从小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由此,课虽终了,但其对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二、 针对学科特点,注重良好数学习惯的养成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科学性、逻辑性很强。学好数学的同时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其自身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则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1. 认真“阅读”,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如何审题,如何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成为学习的重点。尤其到了五年级,这种认真审题,提取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例如:在应用题“第一中学301宿舍8个人5个月共用196度,平均每人每
月用电多少度”中,不少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视野狭窄,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不懂“301”只是门牌号,而非有用的数学信息,故而无法理解题意,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由此可见,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仅对于数学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每个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关注错题,培养仔细计算的习惯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对算理的理解不到位等原因,故而在计算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要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习惯,关键在于对错题的分析及纠正。因此,在教学中,本人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如制作错题本,进行错因分析及错题改正。再如,为了调动学生认真计算的积极性,本人还设置了“大家来找茬”、“比一比,谁是神算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提高,而且仔细计算的习惯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3. 团结协作,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例如:本人在教授《条形统计图》时,提供了本班在本校运动会上各个项目的成绩及总分排名。进而,让学生分小组活动,把本班在本校运动会上各个项目的成绩及总分排名分别制成两个统计表,并算出平均分。在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和班集体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个人项目与班集体在全校平均分数的比较中,学生很清晰地看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人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提升本班在全校的名次?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明白:只有个人项目的得分提高了,才能提高班级的总分,才能为集体争光,以此来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三、 注重课外延伸,巧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我们的数学教学始终联系着学生生活,并且服务于学生生活。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德育知识的渗透和问题的解决,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联系生活,适时抓住德育契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数学教学中德育知识的渗透和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本人在执教北师大版一年级的《左右》这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就创设了相关的生活情境——“上下楼梯请靠右行”。在情境创设中,本人让两名同学相对而行,其中一人靠左行,一人靠右行,结果出现了相撞现象。针对此种现象,本人适时巩固左右的相对性——“当两人相对时,你的左边就是对方的右边”。进而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上下楼梯请靠右行”。同时通过再一个情境“两名同学都靠右相对而行,结果果然是井然有序”,进而在此证实了这一点。 2. “数学好玩”,德育“无声胜有声”
例如:本人在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好玩”中的《滴水试验》一课时,就在无形中巧妙渗透环保的相关意识。本人让学生自带实验工具,分小组进行滴水实验,测出纸杯1分钟漏掉多少水,进而推算出1时、1天、甚至1年会漏多少水。通过认真计算、填写实验单,学生们在无形中就能深切体会到1滴水虽少,可长期滴水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却是让人心惊。故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将实验与计算推想相融合,还在无形中体会到“要养成从小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从中树立起环保意识,实现了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
四、 重视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数学课上,教师与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示范作用。因而,无论是提出要求,还是示范作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独立思考、计算准确、作业工整等让其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