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统一问题,排除B项;此时仍然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
22.贝尔在实验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由此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注重技术发明与创造 B. 科技创新不需生产经验 C. 科学推动了技术进步 D. 电话的发明具有偶然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发明源自理论的创新,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科学推动了技术的进步,C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表述错误,科技创新与生产经验有一定的关系,排除;材料强调科学理论对发明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其偶然性,排除D项。
23.面对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高涨,严重影响了国际关系。“经济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 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 积极备战,争夺新的殖民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经济爆发后,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提高关税,实行关税壁垒政策,这正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体现,C正确;危机刚开始时,并没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也不属于经济民族主义,排除A;B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不符合当时各国应对危机的史实,排除。
24.下图是美国某经济数据(百分比)走势图,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海关税率 B. 经济增长率 C. 财政赤字率 D. 失业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正是处于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从数据的趋势来看,正是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失业率才会走低,故D项正确。经济危机时,关税是提高的。经济增长率因罗斯福尊重政的实施应该有一定的提高。而财政赤字因国家干预而提高。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中数据的趋势,排除。
25.“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说的一句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背景是自由放任引发了滞涨局面 B. 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C. 应扩大政府权力以应对苏联挑战 D. 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及里根总统等信息,并结合“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的主旨,可得出,此时正是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体现了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B项正确;背景是凯恩斯主义失灵引发了滞涨局面,排除A;此时是要减少干预,排
除C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并发展,排除D项。
26.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新经济政策 D. 大规模国内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此时出现问题,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C项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此时内战已经结束,排除D。
27.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 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 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D. 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65年,苏联由勃列日涅夫执政,改革也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其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材料中体现的是改革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客观上却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C项正确;但这一切都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并不可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也不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故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以重工业为主,排除D项。
28.1971年12月,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 A.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B. 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C. 与苏联的长期争霸 D. 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71年12月份”、“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不理想,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生产停滞,美元贬值,据此可知A项错误;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状况·滞胀及其状况
29.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通过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成员国顺利接受美国援助、发挥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关税及贸易壁垒。这种接受援助的方式利于 A. 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展开 B. 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 C. 推动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D. 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整个欧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马歇尔计划期间,欧洲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接受援助,这就有助于削减欧洲各国关税壁垒,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最终有利于欧洲各国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B项,欧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与自由贸易并不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的原因。故B项错误。C项,马歇尔计划是1948年正式启动的,但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已经建立了。故C项错误。D项,当时东欧各国都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所以,马歇尔计划不可能扩展至全欧洲。故D项错误。
30.相关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3975美元以下,为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国家。排名第十的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3017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0-40倍以上。这反映了全球化中的 A. 东西问题 B. 南北问题 C. 环境问题 D. 主权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排名第十的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3017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0-40倍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环境问题,排除C;D项属于政治问题,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存在的问题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由古到今,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纷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齐民四术》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地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