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 概论
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基础心理学定义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人的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不是心脏的机能。
心理是伴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无神经系统-趋利避害的能力 环节动物(蚯蚓)-简单的神经链-感觉和条件反射 脊椎动物-脊髓和脑-知觉
灵长类动物-脊髓和脑-思维萌芽(事物的外在联系) 人类-脊髓和脑-思维(事物的内在联系)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人们常说:经历风雨才能变的更成熟。
人脑:心理的产生经过大脑,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注:心理是大脑活动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三、心理学发展简史(重点) 1、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学派观点:研究意识的组成部分/元素,即意识的结构。 (此处所说的意识即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区别于哲学层面的内省)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适应环境的作用); 重视心理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 学派观点:
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研究行为的任务: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S-R) S-R之间的关系一旦确定,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论。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学派观点: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注: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极大,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学派观点:
将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强调潜意识动机的作用和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学派观点:
人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认识,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人就会努力去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生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必定会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1、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科学的手段: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代表我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手段。 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
(2)辨证发展原则(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个案法 实验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结构
2、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3、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重点) 4、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 5、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神经元及其功能 (1)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2)神经元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感觉器官传至神经中枢,又叫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把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传至效应器官,又叫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在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又叫联络神经元 2、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连接神经中枢与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机构。
1)结构/解剖: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功能上: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瞳孔放大/缩小 心跳加快/减慢 皮肤温度上升/下降
但经特殊训练,意识/意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 3、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 (1)脊髓
脊髓呈柱状,自上而下越来越细, 中间是个管。
结构:灰质-中间 白质-外周
功能: 灰质-简单反射(膝跳反射) 白质-传递信息 (2)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中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桥脑: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联系端脑与小脑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上分布的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是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得唤醒水平和情绪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延脑: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从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实现对侧传导。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3)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组成。脑干网状结构也一直延续到间脑。
丘脑:除嗅觉器官外,其他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它对传入信息进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神经中枢 ,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正常进行。 (4)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的后方。 结构: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与脊髓结构相反)
功能: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5)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端脑)
端脑(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纵裂将其分为左右两半球。胼胝体将左右两半球联系起来。 结构
大脑灰质: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位于大脑外侧,也叫大脑皮质/大脑皮层。大脑白质: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位于大脑内部。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沟和回
大脑半球分为三个面:宽广隆起的外侧面,平坦的内侧面和不大规则的下面。其中,大脑的外侧面,除显而易见的外侧裂以外,布满了深浅不等的沟,两个相邻的沟隆起的部分叫回。 分区:
大脑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为界限划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其中额叶面积最大,占半球表面的三分之一。 各个区域功能:
额叶以躯体运动为主:
躯体运动中枢——额叶的中央前回 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躯体感觉中枢——顶叶的中央后回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视觉中枢——枕叶的枕极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听觉中枢——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 4、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左右半球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左利手的人正好相反,或者有的没有单侧化优势。 二、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又叫条件反射学说,开创对大脑皮质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先河)
1、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从静息状态到活动状态、从弱到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从强到弱。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2、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限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使反射停止。 又叫保护性抑制。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使反射停止。
泛化:类似于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只条件刺激出现的时候给予强化,其他刺激不给于强化 (2)扩散和集中
扩散—泛化 集中—分化 (教材案例:学骑自行车) (3)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
正诱导/负诱导 ;同时诱导/继时诱导(教材案例:绿色图片中的灰色) (4)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
动力定型是人形成习惯的生理基础。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具体物为信号刺激—第一信号系统 (望梅止渴)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谈虎色变)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区别和联系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间接性和概括性) 1、感觉的定义及种类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
3、各类感觉现象(尤其是感觉适应) 4、各种感觉(尤其是听觉和视觉) 5、知觉的定义和特性
6、时间知觉的产生线索及影响因素 7、错觉产生的条件 一、感觉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每种感觉器官对物体一个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
2、感觉的种类(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外部还是内部进行分类)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受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强,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阈限越高,感受性就弱。
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
适宜刺激: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比如视觉器官对光最敏感。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大小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量—差别感受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