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 ③个别活动
9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5、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科学性 ③系统性 ④综合性 ⑤可验证性
96、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创新性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④伦理原则
97、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8、教育研究的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9、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 ②查阅文献资料 ③制定研究计划 ④收集研究资料 ⑤分析研究资料 ⑥撰写研究报告
100、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
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 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10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 ④叙事研究法 ⑤观察法 ⑥调查法 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102、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4、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5、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6、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7、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08、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10、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11、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113、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 ②模像直观 ③言语直观
114、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15、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 ②持久性 ③准确性 ④准备性
11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117、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118、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120、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2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1、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
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22、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功能 ②补充功能 ③替代功能
123、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 ②夸张
③拟人化 ④典型化
124、想象的品质: ①主动性 ②丰富性 ③生动性 ④现实性 ⑤新颖性 ⑥深刻性
125、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6、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7、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8、言语的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29、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30、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3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132、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33、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34、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5、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
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36、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信号功能 ⑤健康功能
137、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
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 138、自我防御机制有 ①压抑 ②否认 ③置换 ④文饰 ⑤投射 ⑥代偿 ⑦升华
139、如何帮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140、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
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41、动机斗争分为四类: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142、意志的品质: 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 ③自制性 ④坚韧性
143、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4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 ① 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求知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45、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