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带着思考去阅读
文中有关社戏的描写不多,有人认为以“社戏”为题目不够恰当,你是否同意?请阐述理由
二、探究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的原因——总结本文所展现的社会环境:
阅读文本,画思维导图(提示:可以是树状,或由中心向外辐射,或者大括号)——写上重要事件,关键词句——学生交流我,补充完善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以上体现了小说社会环境的特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自由自在,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村生活的想念、对纯真友情的留恋。
第二课时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 教师示范
以2-3段环境描写为例,分析环境描写的步骤:
第一步:辨析环境描写的类型。从“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等语句可以看出,此处是风土人情和人际关系的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农家少年,无论长幼尊卑,一律平等,一同在田间地头玩耍,可见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又可看出这里偏僻落后。 第三步: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处社会描写渲染了平桥村恬淡安静的生活氛围(渲染气氛),为后文看社戏的愉快经历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奠定了“我”对平桥村怀念与喜爱的感情基调(暗示主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
分析“两岸的豆麦-----“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自然环境描写之“月夜行船”。 第二步:本段通过描写“清香”、“水气”、“月色”等,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第三步:
1、渲染了水乡夜晚安静优美的氛围。(渲染气氛) 2、“淡黑的连山”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朋友们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烘托人物) 3、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风光的感情。(暗示或深化主题) 三、学生独立完成
”月还没有落-----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两段环境描写的分析 自然环境描写之“月夜归航”。又是一幅优美祥和的水乡月夜图。
作用:1、“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烘托我对社戏的留恋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风光的感情。
2、对“戏台”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仙境般的戏台,渲染了宁静安闲的气氛,表现了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和“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 3、“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推动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总结
喜爱与怀念的其实是平桥乐土,那里有优美的自然景色,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本文充分体现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情感的烘托作用和对主题的暗示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