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规划总则与发展战略
第一章 总 则 规划原则 适度超前原则
规划充分体现预见性与超前性,预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发挥其对城市长远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区域整体原则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泗县的优势和劣势,以此来把握其城市职能、区域地位和作用。 凸现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泗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张扬城市个性。 动态弹性原则
重视规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有重点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协调好近远期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环境保护利用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泗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 7 8 7km2 规划区范围
北至泗许高速(在建),东至草庙镇西清水沟,南至新汴河南龙庙村,西至陆庄、小李庄,总面积约120km2。 三、规划期限
近期:2 00 8—2 0 1 0年; 中期:2 0 11—2 0 2 0年; 远期:2 0 2 1—2 0 3 0年; 远景:展望至2 0 5 0年。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宿州市域统筹战略
县(泗县)一城(宿州)互动,带动经济整体腾飞,使泗县成为宿州市东向发展战略前沿,具备综合型职能的市域次中心城市。 二、县域城乡统筹战略
强化县域中心城镇(泗县县城)、培育县域副中心城镇(屏山镇),以“双中心” 的发展带动县域整体发展。 区位与现状分析 一、泗县区位分析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地带。东部与泗洪县、北部与睢宁县接壤,南部与五河县、西部与灵璧县为邻,背靠中原,地近东海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的2 3个县(市)区之一。泗城位于泗县中部,北纬33.23’,东经117.52’,南距合肥2 3 3 km,北距徐州1 2 4km,东南距南京2 3 5 km。 二、泗县城镇体系现状 城镇体系现状
泗县现辖1 5个乡镇,其中包括泗城、黄圩、大庄、山头、刘圩、黑塔、屏山、草庙、长沟、墩集、丁湖、草沟1 2个镇,以及大杨、瓦坊、大路口3个乡,4 5 4个行政村,城镇化水平1 9.5%。
中心城镇主要集中分布在1 04国道、3 03省道和3 2 9省道等交通干线上,县政府驻地泗城镇位于1 04国道和303省道的相交节点,距离3 2 9省道较近,基本形成了以泗城镇为中心,其他各乡镇沿着主要交通线成“点轴\式分布的格局。 存在问题
城镇发展水平分异严重 ·泗城镇中心带动作用不强 乡镇职能趋同,缺乏分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三、泗城土地利用现状 城市用地现状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沿1 04困道和3 O 3省道向外延伸,北至新濉河南岸,南过新汴河600米左右,西至西二环大土庄,东至开发区东大道。
商业金融、行政办公、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于老城区环城河内,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已经初具规模。
工业用地分布在二环路以外开发区东南侧和新汴河以南地区,新开发的居住小区集中布局在环城河以内以及东南侧二环路以内。 存在问题
老城区大量住宅质量相对偏低 公共设施缺乏,公园绿地缺失严重 城市道路等级较低,路网结构有待完善
开发区路网已经基本建成,但是土地利用率较低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人口规模——县域总人口 人口规模——县域城镇人口
规划2 0 1 0年,县域总人口达到9 2.5万人 ,规划2 0 1 0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2 2万人 规划2 0 2 0年,县域总人口达到:1 0 2万人 ,规划2 0 2 0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4 1万人 规划2 0 3 0年,县域总人口达到:1 1 3.5万人 ,规划2 0 3 0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5 7万人
城镇化水平
规划2 0 1 0年,达到2 4%左右,2 0 2 0年为40%左右,2 0 3 0年达到5 0%左右。 二、县域空间管制 空间管制分区 禁建区
地质灾害防治区 重要生态空问 水源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 河湖岸线与湿地 限建区
包括城镇远景发展用地和县域的农田,园地、林地等。
适建区
重点开发地区一泗县城区、屏山镇
优化开发区域一主要包括其他城镇、块状产业集群地 三、县域空间 城镇等级规模
规划期末,泗县县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中心县城,即泗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 0万人以上; 第二层次:副中心城镇,即屏山镇,人口规模为:1 0--1 5万人;
第三层次:中心镇。省级中心镇包括大庄镇和草沟镇,市级中 心镇包括长沟镇和刘圩镇,中心镇人口规模为5--1 0万人;
第四层次:一般建制镇,由黑塔、山头、 黄圩、大杨、草庙、丁湖、 墩集、大路口和瓦坊9个镇 组成,人口规模为:1--2万人。 城镇职能分工
泗县城镇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业型、 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四种类型。 泗县产业规划 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主、一次、两轴、四中心”。 “一主”:泗县县城;“一次”即屏山镇,作为泗县发展的次增长极 “两轴”:沿1 04困道和3 O 3省道构成“十”字型的城镇发展轴 “四中心”:大庄、刘圩、草庙、草沟,为各自片区发展中心
第五章 县域综合交通体系 一、公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
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重点建设泗许高速与徐明高速。 一级公路
重点进行1 04困道、3 O 3省道以及3 2 9省道的改造建设。 二、铁路规划
重点建设宿淮铁路,货运为主,客运为辅。 三、航道规划
改造新汴河航道,由六级升级成五级,提高通航能力,改造新汴
河港口,扩建新汴河货运码头,规划2 O 3 O年装卸能力达1 O万吨。
第六章 泗县产业规划 一、产业现状
2 O O 6年泗县人均GDP为5 68 4元,泗县处于由传统农业向工业 化初期过渡阶段,依靠农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泗县2 O O 6年三产结构为49.7:2 3.7:2 6.6,产业结构模式为 “一、三、二”。现状支柱产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 业、胶合板制造。 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第一产业
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农副食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
大力培育已经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生物医药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三产业
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 三、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将泗县的工业规划为中部商贸综合组团、西南部加工业组团、西北部板材加工业组团、东南部农副产品深加工组团、东北部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团五大组团,组团内部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七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一、城市性质
宿州市域次中心城市,皖北地区重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以古泗州文化为特色的皖北生态宜居城市。 二、城市职能
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 苏皖联系的重要交通节点;
皖北地区面向江苏的新兴商贸物流中心; 宿州市域次中心城市;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的新兴工业城市; 以古泗州文化为特色的皖北现代化水城。 三、城市规模
2006年城区现状人口10.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41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9.7m2。 2010年规划城市人口13.5人,城市建设用地15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1.1m2。 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2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4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9.0m2。 2030年规划城市人口3 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 1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4.0m2。 第八章城区总体布局与空间拓展策略 一、城区增长边界范围
泗县城市增长边界:北至泗许高速(在建),东至草庙镇西清水沟,南至新汴河南龙庙村,西至陆 庄、小李庄。 二、四区划定 禁建区
规划区内主要水面(新濉河、新汴河)以及两侧防洪堤内的用地。新汴河两岸控制200米以上的缓冲地带, 新濉河两岸控制100米以上的缓冲地带。 限建区
城区北部石梁河与新濉河交汇处、城区北部古汴河与 新濉河交汇处、南部石梁河、拖泥沟与新汴河交汇处 河流水网密集地区两侧控制50m以上的开敞空间。 适建区
中心建成区外围除禁建区和限建区外的其他规划用 地,由于地势平坦,地基承载力均匀等自然属性,均划分为适建区。 已建区
已经建成的建设用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