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求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帮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个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工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结果的追求程度不同,秘书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什么是结果而不是任务?——员工与企业之间本质上是商业交换关系
为什么要强调员工的功劳(结果),而不是苦劳(任务)?这涉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本质关系。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呢?举个例子,你要快递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钱,无论刮风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极其困难,也是10元钱。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叫买卖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
请记住,企业购买的是结果,也就是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值钱的,只有劳动的结果才值钱。也就是说,功劳是价值,苦劳却不是价值。
为什么企业要这样?因为只有每个人提供的是结果,企业才有钱赚,才能够生存。但现在,我们不少员工却把上班当成结果,以为只要上班就可以领工资,这种观念大大地扭曲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我们是不可以用上班来交换工资的,上班的结果才可以交换工资。这就像睡觉一样,睡觉没有价值,睡着才有价值,睡觉但睡不着叫什么?叫失眠。失眠不仅没价值,而且还是一种病。
如果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完成任务,而不是追求结果,那么就是在睡觉,却没有睡着,处于失眠状态。所有有执行力问题的公司,一定有一部分员工或领导处于这种失眠状态。
我们有多少企业陷落在“任务陷阱”中?仍然以秘书安排会议为例。我闪设想一下执行过程吧,如果秘书仅仅是发了个通知,所有参会的人若是真的全部参加了会议,你说这是谁的功劳?
打电话的秘书完全可以说是他的,结果,在他月底的个人总结中,就会有一条:“总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你还没话说!
假若有人没有参加会议,那又是谁的责任呢?秘书会摆出一大堆理由说明这不是他的责任,因为他已经通知了,至于他们有没有看到?看到了有没有忘记?是不是因为有事没有请假?那是他们的责任!
但我们只要简单地做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是外包给会议公司又如何?我们的要求是召开会议,所以发通知不是结果,人到齐才是结果,如果有人不来,那要事先得到批准。否则,人不来就是会议公司的问题。有人不来,我又不知道,那我就有理由不给你付钱!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你又要给只发了一个通知的秘书付钱呢?或者说,同样是秘书,你会给一段秘书与九段秘书付同样的钱吗?
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被“完成任务”这类完美的执行假象所迷惑。
因为我们不明白:完成任务其实只是实现结果的一个过程,有时候甚至只是刚刚开始做结果,但在因果逻辑上,他的确已经完成“任务”(比如打电话)。可又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这种矛盾,会导致下属甚至整个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责任,下属找理由对付上级,上级找理由对付老板。因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员工就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没有完成结果不是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我们工作的价值负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的程序负责。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部门就增多,职位多了之后,员工就多。职位和部门一多,员工完成任务的程序就往往会代替实际要做的结果,组织层级就会代替客户价值。于是,任务往往就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这样一来,员工就有了无数可以开脱责任的理由:你看他已经尽力了,他已经努力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如果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型人才,那么请记住,执行永远都只有一个主题:执行是要做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
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因为“完成任务≠结果”。
结果——做一个商人的“底线”
做商人的底线是,你必须懂得客户之所以给你钱,是因为你做事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你付出了什么。你如何辛苦并不重要,但你提供了什么价值却很重要!
什么是“底线”?就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死
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英国的一份著名报纸,曾经举办过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以拯救无数人,使人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
第二位是核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饥荒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个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见报后,很多热心的读者纷纷把自己的答案投给报社。回答大多集中在讨论那一位科学家的重要程度上,有人说环保重要,有人说核重要,有人说粮食重要。为此,各方支持者争吵不休。
结果出来了,众多的回答都与大奖无缘。最终,偏偏是一个小男孩答对了题,中了大奖。小男孩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丢下那个最胖的人“!
为什么?
因为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热气球超重坠毁”,而不是任何其他科学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底线,就是热气球的重量。所以“减重活命”——在这个故事里就是底线答案。至于谁能对社会贡献最大,那是等到科学家能活命之后才能够讨论的问题。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大家一定都知道,轮胎是汽车的标志之一。没有车轮,那就是轿子,而不是车子。
没有轮胎,车是开不了的,开不了的车子还不如走路好。所以说,车轮就是车子的“底线”,没有“底线”的“车子”就不能称其为“车子”,至多,只是个趴在地上的铁壳子而已。
又如,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中存在有大约60%的水分。科学证明,一个人只要能保持一定的饮水量,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7.1级“阪神大地震”。地震过后的第12天,人们在废墟下的一个地下室里,救出了一名男子,该男子成功存活了。据这名男子说,在这12天里,他主要是靠饮自己的尿液来维持生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