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复听。回答书中问题。 三、创造。 1、完成书中的创作题。 2、学生可两人合作。 教师巡视辅导。 3、作品展示。 四、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唱了两首合唱歌曲,欣赏了一首合唱歌曲、一首管弦乐曲,还进行了旋律创作的练习,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学习航天英雄那种坚忍不拔的航天精神,为祖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教学后记: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形成个性化的表演,恰恰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强化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创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第三单元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知识 目标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熟悉圆舞曲各部分的主题,了解圆舞曲的曲式特点。 感受和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录音机、磁带、自制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乐曲视频) 一、故事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 老师认识这样一位朋友,1872年,他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的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1087件。他担任合唱总指挥,下设100多名助理指挥,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他,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时,连他掉下的一根头发,也成为珍贵的纪念品,盛况确实可谓空前。他的一生完全是在创作和演出中度过,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焕发,能使观众为之心旷神怡。同学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二、(出示课件)介绍曲作者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圆舞曲》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三、创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 1867年初,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战争失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到处是战争创伤,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之约而创作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经该学会一个成员填词后演出效果一般。半年后,去掉男声合唱,以管弦乐形式在巴黎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四、乐曲简介 《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这首浸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渗透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情厚意。 五、乐曲欣赏 (一)完整的欣赏乐曲,回答问题(出示课件) (二)概括一下圆舞曲及节奏特点。 (三拍子、强弱弱、情绪欢快、有旋转感)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部分 结合乐器音色以及力度,说说它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这段引子部分是以弦乐为陪衬,主旋律是用圆号来演奏的,特别是圆号 那种朦胧的音色,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明显的。) 2、欣赏第四圆舞曲,了解圆舞曲特点 师:这首《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描写的是在春天来临时多瑙河两边美丽的风景,这首圆舞曲一共有五个圆舞曲组成,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欣赏的是第四圆舞曲,我们来感受一下,圆舞曲有什么特点?特别请同学们关注一下它的强弱规律以及速度、情绪。(出示课件) 欣赏,结合课件回答(强弱弱、速度较快、情绪欢快活泼、有旋转感) 3、欣赏第一圆舞曲 (1)边划拍子边视唱旋律(课件出示乐谱) 提示:圆舞曲起初是在奥地利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蹈,唱时要连贯、优美。 (2)复听,再次感受乐曲。 (3)再听,看它的速度有没有变化? (渐快,像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参加跳圆舞曲的人越来越多,这点我们在第二、三圆舞曲中就能感受到) 4、欣赏第二、三圆舞曲 感受音区上的变化,说说这种对比你想到了什么? 5、欣赏第五圆舞曲 听听看和前面听到的四个圆舞曲有什么区别?特别关注一下它的力度、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旋转更厉害,速度越来越快,强弱力度对比更明显,就像两岸的人们在热情的舞蹈) (四)、小结整首圆舞曲的特点:格调高雅、优美动听,乐观向上、振奋人心 六、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在欣赏五个小圆舞曲时,只让学生聆听、想象、感受,如果让学生听完后为每个小圆舞曲各想一个题目,并板书出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后面欣赏整首乐曲时,再边欣赏边根据板书把五个小圆舞曲分别给学生点出来,这样,学生对音乐会有更深层的感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