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要求、设题特点,增强审题意识。 2、熟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做题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考点阐释】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层级C。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散文,如北京卷、浙江卷)和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都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概括转换。
第一课
一、语言转换技巧说
(一)“出入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
——摘自南宋陈善《扪虱新话》 陈善所说的“出”,即指读者能准确“转换”作者的观点和意旨。信息转换,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难点。能对原文信息进行恰当转换,才算真正读懂原文。 (二)“三种语言说”:现代文阅读答题过程是应试者根据第一语言(命卷者语言)的要求,感知第二语言(作者的语言)所表示的信息,然后用第三语言(答题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同时,还要尽可能顾及评判第三语言的阅卷人的阅读心理。
——摘自茹清平《现代文阅读技巧谈》 转换的原理——第二语言转换为第三语言 应试者根据第一语言(命卷者语言)的要求,感知第二语言(作者的语言)所表示的信息,然后用第三语言(答题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的思维方法: 1、站在文章作者角度解读文章; 2、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审读题干; 3、站在答卷者的角度转换语言; 4、站在阅卷者的角度回答问题。 (三)语言转换训练:
文段一: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土》便知。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
宋太祖“仲夏夜梦”具体内容是(不超过10个字)
1
答: 陆游的“仲夏夜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土。 宋太祖的“仲夏夜梦”:亲征,尽复汉唐故土。 转换语言——是根据命卷者指令,重组原文信息。 文段二:无论是叶圣陶还是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对传统教育都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搞虚无主义。如,在作文教学方面,他们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却十分讲究文章的谋篇布局,要求写文章做到自然圆和,严谨得体,等等。
作者认为在作文方面,传统教育有哪些主张?
答: 常见的错误答法: 1、反对写八股文。或答:写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2、讲究文章谋篇布局。 3、要求文章自然圆和、严谨得体。 传统教育在作文方面的主张: 1、写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2、讲究文章谋篇布局。3、要求自然圆和、严谨得体。 叶圣陶等人对传统观点的态度 观点1、反对。观点2、同意。观点3、同意。 小结:如何恰当转换 1、读懂原文,整体把握。2、追踪文脉,读出思路。3、懂得“出入”,恰当转换。 二、文段的信息筛选与整合: 选段一: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答: 【参考答案】 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试题分析】 张家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创造,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选择了最能突现张家界自然风韵的三个特点——山峰、峰顶、山壑展开描写:(1)“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为第一层次,写山峰的形态,采用对比手法突出其独特、险峻、高耸而富有神韵的个性特征。(2)“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为第二层次,写峰顶的松柏,既绘形又绘神,突出了张家界松柏苍翠、劲拔意趣盎然的个性特点。(3)“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突出了张家界山壑山涧曲折盘旋、空蒙幽翠、气韵万千的个性特点。 【技巧指导】 要学会感知具体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并能加以概括。 (1)整体把握,切块分割; (2)筛选并提取出所有与答案有关的重要信息; 2
(3)抽条归纳、概括,形成凝练而清晰的答案。 切分语段的层次:分层、勾要、转换。 选段二:②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技巧指导】 1、审清题干,勾画关键词语,看分定点; 2、明确区间,找符合题干要求的相照应词句,或抓出相应事件; 3、审查句、段间关系,有效分层; 4、分点,确定关键词句, 摘取、合并、分解、概括; 注意:必须分点规范作答,先概括,后分析。意思要完整、条理性要强、表达要严谨。 对应练习: (一)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chéng)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二)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