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来的年轻人
小张于1998—2002年在某重点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多次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并于200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小张参加了某市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被该市政府法制办录用。 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小张认为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的所学又能派上用场,感到很高兴,并且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的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每天小张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扫地打水,上班期间更是积极主动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回家还钻研办公室业务。
法制办公室是一个有五个人的大科室,包括主任甲,副主任乙,三位年纪较长的办事员A、B、C。几位老同志听说办公室要来这么一个年轻人,顾虑重重,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娇惯,自命甚高,很难相处,而且业务又不熟,还需要他们手把手地教,来了他无异于来了一个累赘。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热情开朗,待人谦虚,很容易相处。更重要的是,小张有行政学专业背景,再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法制办工作的一块好手。而且小张很勤快,承担了办公室大量工作,让几位老同志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地压力。几位老同志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主任,副主任也经常在办公室会上表扬小张。 可是聪明的小张发现,随着科长表扬的次数增多,几位老同志对自己越来越冷淡。有一次,忙着赶材料,B居然冷冷地对他说:“就你积极!”小张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小张顺利转正。
市政府办公室年终考核的时候认为,法制办工作能按量优质提前完成,,被评为“优秀科室”。并且在制定下一年度(2004年)计划时,又增加了法制办的工作量。法制办的几位老同志本来因为小张的到来轻松了许多,这下子又忙起来。而且他们发现,虽然繁忙依旧,但是“名”却给夺走了,每次得到表扬的总是小张。小张更加被排斥了。随着2004年小张被评为法制办第一季度先进个人,A、B、C对小张的反感达到了顶点。从此,几位老同志再也不邀请小张参加任何一次集体活动,还在背后称小张是“工作狂”、“神经病”、“都这么大了还不谈恋爱,是不是身体有毛病”。话传到小张耳朵里,小张很伤心,“我这么拼命干不也是为办公室吗?要不是我,去年办公室能评上先进科室?怎么招来这么多怨恨?”他一
直都不能理解。有一次,小张把自己的遭遇同另外一个部门的老王讲了。老王叹了口气,“枪打出头鸟,你还年轻,要学的还很多啊!”小张恍然大悟,正是自己的积极破坏了办公室原有的某些东西,让几位老同志倍感压力,才招来如今的境遇。
从此,小张学“乖”了,主任不布置的任务,再也不过问了;一天能干完的事情至少要拖上两天甚至三天。办公室又恢复了平静与和谐,先进个人大家开始轮流坐庄,几位老同志见到小张的时候又客气起来了,集体活动也乐意邀请上他。小张觉得,这样很轻闲,与大家的关系也好多了,心里压力骤减,生活也重新有了快乐。
这是一个典型的非正式群体规范对正式群体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的案例。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它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在这个群体里,人们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且员工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也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人们在工作中执法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如干活不能过于积极,也不能过于偷懒。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普遍与约束力。
法制办公室里的三个办事员A、B、C基于共同的态度和心理已经结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的通行准则是干活拖拉,好处共享;而小张刚刚来到这里,工作积极,严重违反了这一非正式群体的组织规范,招来了自己人际上的紧张。最后迫于压力,小张不得不屈从这个不成文的规范。小张的屈从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但是却使法制办公室的工作绩效的提高成为泡影。 建议如下:
(1) 法制办公室里的三个办事员A、B、C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绩效
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对管理者而言,应该要予以正确的领导和热心帮助,抑制其消极影响,使之向积极型转化;同时及时防范,避免产生消极后果,同时善于发现他们的弱点,指明其危害性,并进行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对极个别有破坏行为、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予以处理。而对破坏性较大或带来不良后果的成员决不姑息,坚决予以惩罚或解雇。
(2) 加强成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提高他们的凝聚力,积极引
导该非正式群体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正确地处理好该非正式群体与法制办之间的关系。条件成熟后,可以在非正式群体内逐步建立各种规章奖罚制度,强化各成员的纪律意识,成立相应的正式组织。在该案例中,管理者可分别找A、B、C三人谈话,给予警报,同时又表示领导还是非常看好他们的,以后若有什么突出表现就可升职加薪什么的,小张尽管积极可毕竟是新来者,让他们不要太敌视,针对小张。给他们点甜头希望,又不让他们欺负外来者。。。同时也给小张一些建议,做事不能单靠积极,还要注意其他成员的看法,尽量提高工作绩效又不引起他们的非议和排斥,不强出头,显摆什么的。
(3) 重视对该非正式群体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理者对任何表现突出者都予以表
扬和物质奖励,把该非正式群体的“领袖”管住管好。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一般是自发产生的,在该群体内的威信比较高,影响力也比较大。所以管理者要时刻提醒他们牢记自己的工作和身份,提醒他们要树立自己的先锋模范形象,起带头作用,去影响、教育和团结成员,以此来实现对非正式群体的控制和引导。
再次,管理者如何让对待企业的非正式组织:第一, 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 管理者一方面要心理上尊重员工, 给员工以主人翁的感觉。 另一方面, 通过主动与员工接触, 消除员工对领导的防备心理, 使管理者更容易深入到非正式组织中, 对员工的种种情绪反应有真切了解和把握。 第二, 善于聆听。 聆听是一种有效沟通方式。 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聆听别人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知识更重要。 领导者积极鼓励启发员工表达出思想和看法, 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更容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企业计划。 同时, 可以提高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第三, 适时赞誉。 这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手段。 在公开的场合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恰当称赞, 会使员工增强社会成就感和认同感, 从而努力创造更佳工作成绩。 第四, 理解潜规则。 在非正式组织中, 以不成文的潜规则为行为规范。 潜规则体现心理道德惯例, 不仅赋予无形, 而且极不稳定, 变化多端。 只有理解这些潜规则, 才能兼容、 设计、 顺应、 限制、
更好的利用潜规则, 为组织管理提供服务。
诸如企业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球队、同一宿舍楼层的伙伴、周末的桥牌队员,甚至咖啡室的经常座上客等,都可包括在内。管理者若能对此团体的行为与关系,加以研究与重视,必可对该组织产生莫大的裨益。
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案例
案例一:已经高三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我作为班主任外出开会,结果班上有些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竟然在延伸课上迟到了很长时间,我当时很生气,一问男生有大约十几人,一查这些同学原来是我班公认的“小群体”的成员;
案例二:一天我刚下班,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也很着急,就试着打了几个同学的电话,发现有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回家,过一会儿,才找到一位同学,他吞吞吐吐地说,因为刚考完试就去打游戏,一问哪些人,还是那些“小群体”的成员;
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对称的概念,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和工作而产生的官方组织,非正式群体则是自然形成的非官方组织,是一种无形的组织。正式群体在人群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学生群体中无疑也存在着非正式群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甚至形影不离。虽然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群体关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班主任必须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群体。深入研究这一客观群体,我们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绝非偶然,它是学生为满足多种心理需要而形成的。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类型尽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习惯,爱好,志向,价值观,经历和背景等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二,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的一致,一旦形成不易解散。
三,有不负众望的核心人物,该人物有一定的威信,成员对核心人物有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