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关于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几点做法和
体会
---关于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新沂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岳剑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上午好:
受高三年级组的委托,我代表高三语文备课组把我校二轮复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在座的各位作一简单的汇报,供交流参考。 一般的说,在复习教材以后,第一轮以考点扫描为主(约一个月);第二轮以切块打磨为主,综合训练为辅(约三个月);第三轮以综合训练为主,辅以查漏补缺、培优提高(约一个月)。 显然,二轮复习尤其重要!二轮复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切块\打磨\是否到位。
一、如何切块:
▲可以切块的部分:(1)古文阅读和翻译(选史班加断句、简答);(2)古诗词阅读解题;(3)文学作品阅读解题(选史班加名著阅读);(4)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
▲不宜切块,必须正常训练的:(1)语言基础知识应用、名句默写;(2)写作。综合训练(套题)的主要功能在于检测--用于周练、月考,以及高考前夕的集中热身等,本学期起,每个周六我校都有一次综合性考试,目的是检查阶段性复习效果,通过分析,找出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配套准备:
(一)理念先行,加强对《考纲》和《新课标》的研读。
1.《考试大纲》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对广大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信息\。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能力要求及试卷结构,它的\题型示例\可以让考生准确把握测试内容、能力层次及题型。准确抓住《考试大纲》的前后变化,从中可摸出命题趋向。
2.从近年高考来看,试题越来越关注《新课标》,究其原因,《新课标》触摸到了语文教学的某些本质规律,与新形势下的高考命题不谋而合。2008年又恰恰是高考与《新课标》正式接轨的第一年,想必《新课标》的理念将会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分值的变化,古诗文阅读增了3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增了3分,这就是信号,说明新高考非常注重考查真语文、纯语文的东西,那就是素养。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研究\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试题中体现。
(二)试题搜集着眼于语文素养。
1.现代文小阅读、大阅读,仍以近年来的高考真题为主,不盲目求新,力求通过这些典范试题的训练、讲解,重点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答题区域和方法技巧。
2.语言运用题历来被人们称为改革的试验田,全组上下决定分工协作,想尽一切办法检索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精彩新颖且关注生活、人文性强、能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试题,加强预测训练。其实,语文学科有很多考查形式并不是高考独创,而是在借鉴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基础上的调整、创新。
3.精心制作\抓分必做题\,比如字音、成语、语病辨析、背诵默写等,天天做,天天讲。
(三)作文复习,重点解决两大顽症。
目前,我们年级的部分学生作文存在扣题不紧、材料陈旧的问题,\徐州一检\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检作文题\我属于那儿\,审题时有三个要素不可忽略,那就是\我\\属于\的关键;\那儿\\
那儿\不确定,怎样属于,为什么属于挖掘不深等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在\泰州联考\这次改卷时下猛药,评了一批低分作文,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这次作文题为\痴迷\,意思是深深地迷恋,但有的同学简单地理解为迷恋,忽视了修饰语\痴\字,仍然是审题有偏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他们对作文立意方面的误解,扭转那种看到题目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不良习惯,扭转篇篇、人人言必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清照的文风。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解决作文\无米之炊\、\陈米'之炊\的问题:
①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素材,课前预备时间在班上朗读交流。 ②每周印发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优秀作文,给学生充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材料陈旧的问题才有可能根除。这方面的工作由我们备课组长金修传老师亲自把关,确保材料新鲜,好记,有效。
③三年如一的阅读课开设。每个学生一份报纸,一本杂志。 2.为了解决扣题不紧的问题,我们进行专项审题训练,拟写提纲。同时也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话题文章的训练。
3.从高二起,每一次大型考试前后,我们都要搞作文专题电视讲座,用同学的佳作来树立典范,用精要的点评来引导文风,用独到的技巧指导来提升能力。
三.几个技术性问题
1.语言应用、名句默写宜\细水长流不断流\地练、测;须将语言应用的两道表述题分别穿插在其中,这样就在日常训练中各个击破(轮流覆盖: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2.古文阅读解题
一要重视\读文\(平时复习时应诵读,以强化语感;利用第三题先行梳理文意);二要联系学过的课文,强化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实词、虚词、不同用法及句式等);三要重视翻译。我们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