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0:40: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

单元练测

建 议 用 时 实 际 用 时 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一稔.(rèn) 泠.然(líng) 云销雨霁.(jì) 凫渚.(zhǔ) B.窈.窕(yǎo) 寻壑.(hè) 遄.飞(chuán) 北冥.(mín) C.潦.水(liǎo) 闵.凶(mǐn) 险衅.(xìn) 茕.茕孑立(qióng) D.孤鹜.(wù) 陨.首(yǔn) 鲲.鹏(kūn) 拔擢.(zhuó)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三径就荒 不胫而走 刎颈之交 不经之谈 B.高朋满座 坐镇指挥 渔舟唱晚 涸泽而渔 C.不知晦朔 诲人不倦 悔不当初 备受欺侮 D.凭水相逢 过蒙拔擢 命途多舛 日薄西山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是:正确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生活困难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往 D.绝.云气,负青天 绝:直上穿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吾欲之.南海,何如 B.既自以为.形役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而后乃.今培风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5.下列各句句式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设 定 分 值 实 际 得 分 分 150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彼且奚适也 B.之二虫又何知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既自以心为形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没有起始年代。当大观园里的贵族们吃着用十几只鸡煨成的茄子时,庄稼人刘姥姥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就是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蔬菜。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对高质量和高品位名牌商品“顶礼膜拜”,对眼花缭乱的名牌如数家珍。他们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游艇和私人飞机;一次小型聚会要用掉几十箱香槟;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喜好不惜动用大笔财力,甚至可以把一群名贵的赛马空运到自己那鲜为人知的庄园里,然后在想起来的时候组织一场马球赛,水平固然参差不齐,但教练可是一定要从苏格兰请来的。 《财富》杂志刊登文章说,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头瞠目。 其实就是这样,想想谁愿意过贫苦的生活?谁会拒绝素洁柔软的纯棉床单而选择草席?除了越王勾践和本·拉登,可能找不到第三个人了。于是,LV(LouisVuitton)和GUCCI,都赶忙奔向中国大陆的城市,考察店址,宣传商品,为招揽大量讲究穿戴的消费者打下市场基础。但据说中国目前只有大约1%的人(1 300万左右)有足够的收入考虑购买高档奢侈品。不过这些奢侈品牌的老总们不怕,因为他们相信人均收入达到2 500美元之后,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最终将达到一亿人,与日本不相上下,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更何况“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突然间“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谁能保证东晋时王恺和石崇的“斗富事件”不会重新上演呢?

但是,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一次世界银行会议上,中国政府称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然而,许多人仅仅是脱贫而已。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

那么,那些两千美元的手提包和两万美元的手表供应商在中国怎么赚钱呢?卡地亚的卡索诺奇说“不难”。“别忘了,即使是像哈尔滨和青岛这样的中等城市,人口也比瑞士多。所以,即使这些城市中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也不成问题,市场的规模依旧可观。”

所以,不管如何,奢侈品在中国还是大有市场 ,毕竟我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奢侈品消费也满足了这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奢侈品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它也是有参照的,就像进步从来都是相对的一样。当你无法得到一样东西而只能看着它被别人拥有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奢侈品。但有时,你得到了一件东西,却并不怎么需要它,它同样是你的奢侈品。因此现在奢侈品已经有了两个含义:稀缺的和多余的。认真地在自己身边找一找,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几件符合上述两个含义的东西。这可以证明奢侈品已经足够深入我们的生活 ,如果这可以被描述成某种进步的话,奢侈品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个引诱者和催眠大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热烈地谈论它,将其视为欲望指南,并付诸消费,当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而所谓进步,就是说,当这样的奴隶足够多的时候,我们手中的奢侈品也就名不副实了。的确,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念,在马不停蹄地催促我们进入下一个未知的时代。 6.下面对“奢侈品”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奢侈品满足了那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B.奢侈品就是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名牌商品,如两千美元的手提包,两万美元的手表,它因为能消费的人稀有,所以奢侈。

C.奢侈品因为人们无法得到,或得到了却不怎么需求它,而具有“稀缺”和“多余”两个含义。

D.被奢侈品左右,你就会成为自己欲望的奴

隶。

7.下列对“奢侈品”在中国有市场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

B.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即使买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市场规模依旧可观。

C.中国政府在20年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

D.毕竟中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

8.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富买价值数百万的游艇和私人飞机,把一群名贵赛马运到自己的庄园的现象,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证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心理。

B.从大观园吃茄子到王恺和石崇“斗富”,乃至今天新富组织临时赛马要到苏格兰请教练,可以看出,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一直在左右着人们。

C.“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望”指的是奢侈品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要欲望不断,就有新的奢侈品不断出现。 D.本文从中国目前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的现状,直接指出了中国新富具有享受经济和证明社会地位的心理。

三、(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闻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其多得谤咎,

殆由此也。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①

昭宪皇太后大渐②

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注】①矧(shěn):况且。②大渐:病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悟,卒可.其奏 可:同意,认可 B.帝竟.从其请 竟:最终 C.适.当其时 适:正好,恰好 D.帝委曲.

问处耘事 曲:曲折,拐弯抹角

10.下列能表现赵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的

一项是( )

A.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 B.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C.外闻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帝大悦,终宴

D.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赵普的再三进谏,皇帝一怒之下撕裂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回家,修补好后,又如当初一样上奏。

B.赵普把心里不想施行的奏疏,放入大瓦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世人的毁谤和责怪,都是因为这个缘故。

C.赵普调出京师后,曾上书向皇帝表白,并请皇帝相信他,皇帝亲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

D.吕余庆在赵普、李处耘都先于自己被皇帝起用时,能坦然面对。李处耘遭罪,吕余庆又给皇帝解释。赵普抵触圣意,他又为赵普说明辩白。因此,当时的人称吕余庆为谨厚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26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5分)

译文: (2)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5分)

译文: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感皇恩①

陆 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②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③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感皇恩:词牌名。②杜陵:指代长安。③许:赞赏,信任。

(1)陆游决计归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词中择取原句准确作答。(5分)

(2)从陆游决计归隐的原因中,可以捕捉到作者内心的哪些主要情绪?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2)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燥,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了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四、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之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

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藐姑射山的神人、混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15.文章的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联系全文,解释“飞翔”一词的含义。(3分)

16.作者认为庄子之外的诸子作品各有什么特点?简要概括。(3分)

17.文章意在写庄子,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有什么作用?(6分)

18.本文读来充满意趣,这得力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请举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六、(10分)

19.将下列文字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5分) ①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观感的写照

②讣闻不断到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

③同时又会忽然觉得有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

④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毫无知觉,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⑤钟表上的时针总是在慢慢地移动着的,一圈又一圈,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⑥到了这时,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

20.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5分)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hubr0yoge570pk9t8239nplx1m5bx00an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