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晋灵公不君 练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3 3:19: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文化经典测试

班级 学号 姓名 总分100 分数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曲肱(gōng) 社稷(jì) 稽首(jī) 鲜克有终(xiǎn) B.熊蹯(fán) 弑君(shì) 信禀(bǐng) 上下相蒙(mēng) C.衮职(gǔn) 嗾使(sǒu) 忿懥(zhì) 观其辟丸(pì) D.孝悌(dì) 舟舆(yú) 布橐(tuó) 靡不有初(mǐ)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C、杀之,寘诸畚 D、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乎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B、尚早,坐而假寐。

C、灭文章,散五采?而天下人始含其明矣。 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4、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王曰:“何以利吾国?” B、天下未之有也。 C、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D、何适而无有道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贼:刺杀

B.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急骤,强烈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纳,指被接纳 D.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 饮:给??喝 6、下列四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②食之,舍其半 B.①使妇人载以过朝 ②遂扶以下

C.①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②问其故,而患之 7、下列内容可以反映赵盾是“古之良大夫”项是( )

(1)盛服将朝 (2)宣子骤谏 (3)见灵辄饿,问其病 (4)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A.(1)(2)(3) B.(2)(3)(4) C.(1)(2)(3)(4) D.(1)(2)(4)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从高台上用弹弓打人,观看被弹子射的人躲避弹子。 B、三进,及溜,而后视之: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才看见晋灵公。 C、弃君之命,不信:放弃君主的命令是不守信用。

D、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侯赐给赵盾酒喝,埋伏甲士将杀赵盾。 9、下列四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 B、触槐而死。/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C、其右提弥明知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D、宣子田于首山。/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10、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晋灵公不君 君:做君主 B. 宣子骤谏 骤:多次 C. 使锄麑贼之 贼:杀害 D. 趋登曰 趋:快步 11、下列划线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社稷之固也 B. 叹而言曰 恣君之所使之 过而能改 C.有一于此 D. 斗且出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多多地征税用来涂饰墙壁。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进谏而君主不听,就没有人接着谏了。 C.晨往,寝门辟矣:天快亮时到了赵盾家,卧室的门还关着。

D.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穿好朝服准备上朝,天还早,坐在那闭目养神。 13、下列七句编为四组,不全都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③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④犹不改。

宣子骤谏 ⑤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⑥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⑦公嗾夫獒焉 A. ①②③⑤ B.①②⑥⑦ C. 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⑥ 1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晋灵公残暴,厨师炖熊掌不烂,就把厨师的手砍下放在蒲器里,让妇人抬着从朝廷经过。 B.士季和赵盾都去进谏,晋灵公接受了士季的进谏,却要杀赵盾。

C.晋灵公残暴,不但不听取赵盾和士季的进谏,反而派锄麑杀赵盾,锄麑触槐而死。后又设宴要

杀赵盾,提弥明为救赵盾而死。

D.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致使锄麑触槐而死。后晋灵公设宴要杀赵盾,提弥明为救赵盾而死。 15、“寘诸畚”中“诸”( )。

A、是“之乎”的合音词 B、是“之于”的合音词 C、同代词“之” D、同介词“于” 16、“莫之继也”是( )。

A、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B、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C、用“之”复指的宾语前置 D、强调宾语“莫”因此前置 1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的“莫”是( )。

A、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什么”的意思 B、 肯定性无定代词,“有什么”的意思 C、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的意思 D 、肯定性无定代词,“有谁”的意思 18、“鲜克有终”中的“鲜克”的意思分别是( )。

A、 少、能 B、 多、能 C、 新鲜、能够 D 、鲜艳、克服 19.与“厚敛以雕墙”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樊哙侧其盾以撞

C.作《师说》以贻之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20.指出下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B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2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D.使鉏麑贼之 贼:刺杀

2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循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二.阅读《大学》的节选文字,按要求答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諌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 23.翻译(9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2)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3)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4.简答(4分)

本段唐太宗怎样进一步阐述了他君臣相配合的观点的?(4分)

三、现代文阅读( (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5—27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①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②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⑤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⑥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⑦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

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⑧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⑨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⑩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 B.文化也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深义的三个层次,深义的文化存在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是经过概括、抽象、提炼等方法得出的共同的东西。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知”与“行”两个部分,“知”的范畴是指认识、理解、欣赏等方面,“行”的范畴包括纲纪伦常、法律道德等方面。

26、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分别分析引用周一良、陈寅恪的论述所起的作用。(5分) 27、请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

四.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分)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B 5、B 6、B 7、C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晋灵公不君》(每小题3分,共54分)

1、B 2、 B 3、C 4、B 5、BD 7、A 8、C 9、C 10、A 11、A或B 12、B 13、B 14、A 15、A

16、(1)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 (2)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

(3)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坚持记事的直书原则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他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19 运用比喻论证法把君臣比作鱼和水的关系,从反面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四、 13、(2分)C(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心态是具体表现) 14、(4分)①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点明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1分;答“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② 引用陈寅恪对儒、佛、道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的论述,为中国文化知、行两个范畴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或“说明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2分) 15、(4分)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个方面构成,在“行”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在“知”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佛道二家(2分),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即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2分,答“背后的伦理道德”1分,答“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给1分) 五、16、⑤②④③① 23.翻译(9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24 正直的国君任用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2)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

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

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

搜索更多关于: 晋灵公不君 练习 的文档
晋灵公不君 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hxfa28dbf6tzp833x5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