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式世界是一个本体的世界,由一个无生无灭、永恒存在的理式体系构成,虽然无形无色,却可以凭理智去把握。它是万事万物 eg.
“洞喻”(人往往因为限制,只能看到现实世界中方生方灭的现象,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假象。)至少分成两派:影子的世界,本体的世界,更高的真理——太阳即善、真理,人们凭感官感受到的都是幻想,只有太阳照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没有火光、太阳,就没有洞壁上的影子。但人们总是只停留于洞壁上的影子。 “人本来是自由的,但人无往不在束缚之中。” 真相、本相、真实的世界——理式的世界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
美是理式:理式才是最高的美,是美的原因和根据。 理式的来源: 生成:
事物——概念(一种语言的东西,我们用语言把握世界,就在于语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概念)——理式 现实:理式——事物(柏拉图)(颠倒了的哲学):人在制作东西的时候,都是先有理式,才产生的东西
“美是理式”说的意义: ① 客观唯心主义观念
② 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和人的理性
③ 柏拉图企图透过纷繁的事物表象去探索美的一般性、普遍性。从而确认了尽管美具体显现于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
但它在本质上不是实体性的东西,美是虚体,因而带有理想的性质和价值的性质。 三、柏拉图的摹仿说:理式摹仿论
“理式摹仿论”是一直被质疑和批判的。 文艺是只能表现影子的,不能表现真理。
柏拉图的三个世界:理式世界(由各种各样的理式构成)本源——物质的现实的世界(我们在生活当中,具体可感的现实事物)影子和摹仿——摹仿艺术的世界(诗、绘画、音乐、雕刻等等)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床喻”
床有三种
神制造的:床的理式(唯一的,床之所以为床的原因和根据) 木匠制造的:现实中的床 画家制造的:画中的床 理式——现实——文艺 本体——摹仿——摹仿 本体——影子——影子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 文艺跟自然(真理)隔了三层
“镜喻”
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 这样制造出的其实只是“外形”,不是“实体” 艺术家就是这样的外形制造者。
柏拉图:“摹仿”的艺术是一种“欺骗性外观的制造”
“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歌颂,他宁愿做诗人歌颂的英雄,而不是歌颂英雄的诗人” 摹仿说根源:
① 理式论哲学观:艺术应当引导人走向真理和知识 ② 理想国的理想:遵循道德原则的艺术创造 ③ 实用主义观念:有实用价值
“摹仿”的艺术既不能传达真理和知识而只是展示幻像,这种幻象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又因为这种虚假性、欺骗性而失去了道德的原则。
柏拉图摹仿说的意义:
① 揭示了艺术的特质:艺术使幻象;艺术是非实用的;艺术形象的价值则主要在于审美 ② 强调了艺术对现实的依存关系
③ 强调了艺术应求真、向善、表现美
四、灵感说
柏拉图之前的灵感说:
《荷马史诗》 赫西俄德《神谱》中的描述 德谟克利特的有关论述:
“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 “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早期灵感说产生的原因:
(1) 文艺创作繁盛,人们希望探索创作的奥秘 (2) 希腊神话成为揭示创作根源的一个根据
哲学起源于惊异,文艺创作是代神立言,创作是有神灵凭附 古希腊的泛艺术观念
诗从艺术中独立出来
艺术是凭技艺进行的生产,而诗诗凭灵感进行的创作;前者需要的是经验和知识,后者需要的是神启和冲动;前者是理性的、规范的,后者是非理性的,不规范的;前者是摹仿的,后者是虚构;前者提供形象,后者提供幻觉。 我国80年代是一个理想的时代,有许多文学创作班——文学不仅仅是技术,还应是深层次的内涵。
一个奇怪的悖论:一方面,诗由于其创造中类似神启的活动特征而区别于作为一般技艺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诗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诗歌创作规则的逐渐形成,导致诗歌的创造活动与凭技艺进行的其他“艺术活动”的趋同。 柏拉图的矛盾
在他的摹仿说中,诗是对作为理式的影子的现实的摹仿,因而诗歌遭到了柏拉图的无情贬抑,甚至他要把诗人逐出自己的理想国;
在他的灵感论中,诗又成为灵感的产物,是代神说话,是神的诏语 在柏拉图看来。诗人的创造性活动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凭灵感进行创作,直接传达神的意旨 二是凭技艺进行创作,仅摹仿了理式的摹本
柏拉图的对话中涉及灵感问题的主要是 《伊安篇》 《斐德若篇》 《会饮篇》 《法律篇》 《伊安篇》:技艺与灵感 诵诗人伊安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关键词一:“神灵凭附”——灵感的源泉
柏拉图承认“音乐的好处在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快感”
但柏拉图认为,如果感性、情欲从理智的框架里完全按释放出来,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在群众中养成一种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的习气”,“一种邪恶的剧场整体就生长起来”
在剧场里,一场演出好或不好,靠观众决定和判断。似乎是非常民主,但完全被感性牵制,甚至会失去理智。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的感性自由不是无限度的。
一种新的制度构想:设立艺术(音乐)的“裁判人”或“立法者”,负责对于文艺进行监控,做出裁判
思考:究竟谁可以对文艺做出最后的才裁判?或者,文艺的创作和欣赏需要“立法者”来确定法则吗?
柏拉图的矛盾:
柏拉图始终希望以指向政治目的的道德理性原则来统辖艺术,却又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到了太多的矛盾和问题,他总是徘徊于感性理性、情欲与理智、审美诉求与道德原则和政治理想之间。政治家的理智使他对文艺进行了诸多的职责和限制,而诗人的气质又使他不能根本否定文艺的价值和意义。
柏拉图的艺术教育思想包含着深层的内涵,那就是人们也许永远无法使建立在大地上的城邦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但人们永远也不应放弃建立那种理想的正义城邦与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信仰。
因此,柏拉图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精神向度上的。柏拉图的矛盾提示我们,文艺并不仅仅是那种满足人的感性欲求的东西,而应该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将人引向更高的真、善、美的境界。
第三讲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知识渊博、著述丰厚。他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生物、物理、心理等自然科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学》 《修辞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 《诗学》第一章:“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底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1、 模仿对象
“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
“模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是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正如画家所做的那样:博鲁格诺托斯描绘的人物比一般人好,泡宋的人物比一般人差,而狄俄努西俄斯的人物则形同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否弃了传统的模仿自然(现实)的那种含混的表达,;另一方面肯定了艺术摹仿对象的真实性,将艺术的摹仿引向与社会人生的关联上,更为关注的是艺术中所展现的现实的人的性格、情感、命运、遭际与行动,从而赋予艺术摹仿更为深刻的人学韵味。 2、 摹仿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他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模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
模仿对象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艺术家所采取的模仿方式的不同,即摹仿方式(摹仿的原则)完全是由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面对三种事件,艺术家可以采取三种摹仿方式: 第一种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去摹仿
第二种按照人们所说的或所以为的样子去摹仿
第三种是应该有的事,这类事不仅符合“可然律”或“必然率”,而且是可能发生的 三种“摹仿方式”,大约可以分别对应于注重现实性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注重可能性、理想型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对于艺术形象都有着超越性要求,那就是都要求艺术形象超越现实的阀限、追求更为理想的诗意表达。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更强调形象的典型性,浪漫主义更强调形象的理想意义。
“做诗的需要,作品应高于原型,以及一般人的观点。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生活中或许找不到如宙克西斯画中的人物,但这样画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
3、 摹仿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强调摹仿是人的天性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式出于我们的天性(格律文显然是节奏的部分),所以,在诗的草创时期,那些在上述放卖弄盛行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点滴的积累,在即兴口占的基础上促成的诗的诞生”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完全是出于人求知和获得快感的天性。
通过摹仿人可以获得一般的生活知识和有关认识、评价事物的能力的知识。当人获得这些知识时,人就可以在艺术欣赏中拥有更多获得快感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通过“摹仿是人的天性”这一猜想,看到摹仿艺术的产生于人类的求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联。 天性、本能——创造——知识与能力提升——审美意识的发展——更好的创造
4、 摹仿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希罗德的作品可以被改写成格律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用不用格律不会改变这一点),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是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虽然其中的人物都有名字。所谓“具体事件”指阿尔基比阿得斯做过或遭遇过的事。”
·为什么说诗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
摹仿艺术同样可以传达真理。
诗人、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了某种“普遍性”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就达到了以特殊表现普遍、特殊与普遍统一。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重要的戏剧类型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 · “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字面意思是“山羊歌”
在“山羊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悲剧在公元前534年正式成为狄俄尼索斯庆祭活动的一部分 雅典酒神祭祀活动中戏剧比赛盛况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戏剧中的荷马)和欧力彼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希腊悲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安提戈涅》 《美狄亚》 ·埃斯库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第一, 关于悲剧的定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