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 5 空压机 钢筋调直机 钢筋弯曲机 钢筋切割机 12m3 C40/14 WJ40-1 GJ51-32 1台 1台 1台 1台 4)劳动力组织准备
根据工程边坡支护的工作内容配备如下劳动力
序号 1 2 3 4.2.施工进度计划
从2010年9月15日~2010年10月4日,总体施工计划工期为20天,施工顺序如下:CD组团→EG组团→FH组团 4.3.施工工艺流程
修整坡面→放线定孔位→成孔→置放锚筋→堵孔注浆→绑扎、固定钢筋网→压筋→喷射砼面层→砼面层养护
1)坡面施工
a、修坡平整度±20mm。
b、坡面修整后,用吊线检验坡比,合格后才能进行编网作业。 2)锚杆施工
a、放线定孔位置,用洛阳铲成孔(直径100mm);检查孔深、孔径、锚筋长度合格后,及时插入锚筋。施工时如遇地下障碍物不能按设计参数施工时,经设计人员认可须及时进行调整与补充。
b、钢筋长度为设计长度+弯钩长度,弯钩长20cm;弯钩处采用冷弯,与锚筋成90°;锚筋沿长度方向每隔2m焊一组φ6.5三角形托架,使锚杆居于锚孔中心。
c、注浆管至距孔底250~500mm处,一次注浆完成30min后,进行二次补浆,孔口部位设置止浆塞,止浆塞可用水泥袋;水泥浆水灰比为0.50。
3)混凝土面层施工
a、在边坡上做喷射混凝土厚度100mm的标记,标记采用短钢筋钉入土体,露出的端头即为喷砼面层,短钢筋水平间距2.0~3.0m。
b、将φ6.5的钢筋编成@250mm×250mm的网片,网格允许偏差±10mm,网片均应与上部搭接,给下步留茬,搭接长度水平不小于25cm,竖向不小于30cm,横向
工种 杂工 钢筋工 砼工 4人 3人 3人 数量 工作内容 修补、绑钢筋网片 钢筋加工 喷砼 钢筋接茬避免在同一直线上。
c、加强筋压紧与锚头焊接固定钢筋网片。
d、钢筋网片经检验合格后喷射100±20mm厚C20细石混凝土。
e、混凝土喷射分两次进行,每次喷射厚度约50mm,两次喷射时间间隔不小于40min。喷射混凝土终凝2小时后喷水养护。
5. 质量保证措施
5.1.技术质量要求
1)土钉应按梅花形网格布置。
2)地面距坑缘1.5m范围内喷射80mm厚的C20砼,以作防水,并作好地面水的外排工作,严禁地表水渗入坑壁土体及坑内。
3)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灰比严格控制在0.45~0.5之间,注浆充盈系数不小于1.2,一次注浆后,注意应及时补浆。注浆管应插入距离孔底0.5m处开始注浆。注浆时将注浆管缓慢拔出,始终保证注浆管在水泥浆液面下。
4)土钉墙面层铺设网格尺寸为@250mm×@250mm的钢筋网,钢筋网距离坡面距离应在30~40mm之间,其钢筋直径为6.0mm,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面层喷射C20砼,厚度80mm。
5)土钉主筋外端设20cm弯勾,并与横向、斜向加强筋焊接牢固。
6)喷面砼采用水泥、中砂、碎石,其配合比应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确定,其设计强度为C20。
7)土钉的长度误差不超过±0.20m,角度误差不超过±2.0°,钢筋网距面壁误差不超过±5mm,面层喷砼厚度误差不超过±10mm。搭接长度误差不超过±5mm。
8)如遇降水天气,应作好地面的排水工作,严禁基坑地面附近出现大量积水和基坑内积水。严禁地表水渗入坑壁土体。
9)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监测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并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并经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批准后实施。
10)基坑降水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并编制详细的降水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经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批准后实施。
11)基坑回填前坡顶一倍基坑深度范围内施工静荷载不得超过10kPa。
12)基坑土方开挖应该与土钉施工密切配合,土方应分层开挖,超挖深度不得大
于0.5m,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下层土钉施工。每层超挖深度不应大于0.5m,严禁超挖。
13)修坡应平整,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应清除坡面虚土。 14)锚杆定位间距允许偏差±100mm。
15) 成孔深度允许偏差±50mm,成孔直径允许偏差±5mm。
16) 喷射细石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距离为0.6-1.2m,自下而上垂直坡面喷射,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
17)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
18)严格按施工程序逐层施工,混凝土面层终凝2小时后喷水养护5~7小时。 5.2.质量控制措施
1)由于地质条件、施工的复杂性,基坑各边坡地坪标高不一致,基坑深度也不同,边坡锚杆的实际排数,锚杆长度间距应根据实际情况由技术人员做相应调整。
2)因地下障碍物而无法按设计孔位或设计长度进行成孔施工,可适当调整锚杆入射角度、间距、位置和长度,以避开地下障碍物。当锚杆间距调整幅度超过500mm或成孔深度比原设计孔深少2000mm以上时,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协商解决。
3)基坑工程监测:按三级基坑要求布置监测项目:应进行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位移检测点沿基坑周边间距30米布置。
6. 基坑安全保证措施
6.1.支护结构施工注意事项
1)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将揭示岩土层状况、施工和监测情况等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以便进行工程动态设计。
2)在填土中存在地质条件的不确定因素,设计需要根据现场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调整和修改相应支护参数。
3)本基坑工程应进行施工监理,确保施工满足设计要求。
4)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仅供支护施工参考,锚杆区域超出勘察范围,其岩土层条件可能与设计依据地层有出入,施工中应根据钻孔情况及时反馈设计单位。
5)本设计必须经专家评审通过后实施。
6)本设计未考虑将来主体施工时,塔吊位置及料场的堆放。
7)本基坑支护为临时性支护结构,基坑自施工之日起至回填至地表结束,使用时限不超过6个月。
8)其他未尽事宜遵照相关规范执行。
9)基坑开挖与支护分段、分区进行,密切配合。
10)对主体总包施工单位要认真仔细阅读设计文件,领会设计要点,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精心施工,为了确保基坑安全,对设计文件不得随意更改,确实需要更改,应与设计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应由设计人员出具书面变更。
11)建议甲方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坑坡顶地面应结合土建施工要求,及时进行硬化封闭,并设置截水台(宽0.12~0.24m×高0.24~0.37m),以防止基坑外地表水渗、排入基坑。 6.2.应急抢险措施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累计值达到50mm或变化速率达到10mm/d、竖向位移累计值达到50mm或变化速率达到5mm/d、地表裂缝累计值达到10mm且持续发展;
(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隆起、陷落等现象;
(3)基坑支护结构的土钉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2)应急预案
(1)施工过程中,当出现土钉松弛、拔出现象时,应查找原因。若为施工原因,应在原设计位置以下20cm重新施工;若是设计原因,设计人员应重新验算出具设计变更。
(2)若基坑开挖过程中,实际地层状况及周边建筑物情况与设计条件差别较大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设计人员应进行验算,必要时进行设计变更。
(3)基坑降水时应有电力供应应急准备,确保基坑降水不中断。
(4)基坑支护施工前,施工单位应针对基坑涌水、土钉涌水、孔壁坍塌、泥浆渗
漏等提出详细的预防和应急措施,进行交底后方可施工。
(5)基坑顶面出现裂缝:应加强基坑监测,分析数据变化趋势,随时采用水泥浆封闭裂缝以防止地表水渗入边坡土体;如裂缝继续加大,如出现危险报警情况,应立即停止开挖,并采取坡底堆载反压措施。设计人员出具设计变更并落实后,方可继续开挖。
(6)基坑出现险情:立即安排基坑内施工人员撤离,基坑5.00m范围内设置警戒线,周边道路设专人疏导使其远离基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