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整合力度,教师带着课题备教案、带着研究进课堂、带着反思理成果,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必须有一份精品的课题教学设计、一堂精彩的课题研讨课以及一个精当的课题研究反思。
3、进一步加强自我反思的课题研究
紧紧围绕学校的龙头课题,鼓励教师扎实开展以观摩课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从观摩课的研究开始,到教研反思形成课题,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教学的兴趣点和困惑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和反思。
(二)努力培养教科研骨干
学校力争启动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创造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制定实施细则和措施,逐年逐人抓落实,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高品格”的名优教师和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好、教学、科研双优的骨干教师队伍。争取五年内,培养一批在市内甚至省内有影响,在教学、教科研上有建树、有成就的名优教师。
1、为科研骨干教师开辟一块阵地
继续抓好学校教科研阵地建设,计划每学期办一期《管城实验小学教科研》专刊,推广各个课题组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部分成绩显著的教师的成长事迹,为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开辟一块阵地。
2、创新机制,鼓励科研骨干教师争先竞位
学校创新机制,使尽可能多的教师尽可能快的成长起来,要求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给自己确定发展方向,制订出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学校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愿望,制定和实施学校教科研骨干评选条件,为每一层次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舞台,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科研先进个人、教科研骨干、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和先进课题组”的评比,学校同时给他们“成长机会的优先权”,比如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对外公开课比赛、甚至是中层干部的选拔。五年规划结束时,学校还要对教科研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综合表彰奖励。
3、创设平台,大力推出教科研优秀群体
学校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采用教师主动成长、课题推动发展、科研孕育人才的优秀教师成长途径,展示教师在科学创新精神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从而向学校和社会推出一批在教科研方面有所成绩的优秀教师和群体,争取五年内推出一个教科研先进集体,两名市级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三名市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和一批在教科研方面有所成绩的骨干教师。
(三)加强课题管理,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1、注重三个层次的研究,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反思性研究:研究主体定位于每个教师,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
专题性研究:研究主体定位于教科研骨干教师和中层以上干部,最终成果形式为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
课题研究:由学校整体规划,课题立项与研究,最终成果形式为课题报告。
2、积极推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果,每年汇编学校《教科研论文集》一本。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要具有时代意识、科研意识和协作意识,善于审时度势的作出科学决策,在扎扎实实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带头搞教科研,成立以校长和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和课题组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对教科研工作宏观管理、指导和调控。
2.提高管理实效
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实效。采取“教研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三原则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统筹点(立项课题)、线(教导处常规工作)和面(学校教科研工作),确保科研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3.确保经费投入
学校将大力支持教科研的各项工作,保证每学年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专门设有课题研究经费,确保本校教师对各级各类立项课题的正常开展。
教科研工作学年段实施目标与措施:
年限 达成目标 1﹑统筹﹑规划学校教科研工作,形成学校科研工作框架。 2全体教师立足第 一 年 课堂,科研积极性得以提高。﹑ 具体措施 1﹑制定学校科研工作规划,形成学校科研框架。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由专人负责的学校科研室。各学科教研组,负责学校和各年级教研工作的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到组织领导落实。形成学校科研室——教研组——课题负责人的教育科研网络。 2﹑学校学科教研组选定好教研年级﹑班级,做到教研基地落实。各学科教研组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确定具体的教研课题;每个教师每个学期根据各自的特长和爱好,确定一个教科研专题,做到教研课题落实。教师具有教科研意识,青年教师参与教学专题研究。 3﹑制定奖励机制,提高全体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每学期拨出一定比例的教科研活动经费,以确保教科研活动正常开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