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 ) A、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3.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4.“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 D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5.从本质上看,认识是否同( D ) A、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D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9.认识的本质是( C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C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C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1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1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决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16.“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B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A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19.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20.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21.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 C
22.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5.认为只有书本理论可靠,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C )
A、类似唯心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6.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7.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B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28.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9.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30.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1.真理就是( D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A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33.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34.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5.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
) 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