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
作者:费斌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06期
摘要: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于感染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腹泻。仔猪不同日龄感染会出现不同症状,可分成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以及仔猪水肿痛。该病的主要特点是急性发病、症状较重、高死亡率等,是规模猪场非常容易发生且不容易控制的疾病,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病机理;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095-01 1 发病机理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导致仔猪发生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其主要利用菌毛黏附素在仔猪肠黏膜表面稳固地附着,同时分泌大量肠毒素,接着导致体内电解质和水分之间正常的吸收和排泄这一动态平衡被破坏,造成肠管中蓄积大量液体而引起腹泻。ETEC先是利用特异性菌毛附着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通过这种牢固的结合,即使在肠道蠕动产生的冲刷作用时也可使菌体能够抵抗,从而在该处定殖,接着ETEC开始大量繁殖,并不断分泌肠毒素。一般来说,ETEC的特异性菌毛具有高度专一的黏附性,也叫做定植因子、黏着素或者黏附素。ETEC的特异性菌毛中,主要是K88、K99、F18、F41和987P会导致仔猪发生腹泻。ETEC能够产生两种肠毒素,即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其中LT由5个B亚单位和1个A亚单位构成,A亚单位即为毒素的活性部位,B亚单位能够结合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I神经节苷脂,从而促使A亚单位能够穿过细胞膜,并与腺苷环化酶(AC)相互作用,导致胞质内cAMP含量增加,进而造成肠黏膜细胞内向肠腔分泌大量的水、碳酸氢钾、钠、氯等,最终发生腹泻。ST能够激活肠黏膜细胞表面的鸟苷环化酶(GC),导致胞内cGMP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腹泻。 2 病因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