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7 23:57: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指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攻击他人等。幼儿为了得到某样物品维护某种权利或因欲望达不到满足采取伤害别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身体攻击多采用咬人、抓人、冲撞、踢、打等。言语攻击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方式对他人人格进行欺侮。言语攻击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言语攻击多发生在年龄稍大的儿童中,他们对同伴以言语攻击为主,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多采用高声嘲笑、说坏话等方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2、攻击性行 的动机与意图

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动机与意图而言,主要有取乐性攻击、手段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和模仿性攻击。

取乐性攻击是指以言语、身体和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手段性攻击是指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中很多属于手段性攻击行为。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者行使权。如: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人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人夺走而不遗余力等。敌意性攻击是指以敌意伤害他人为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特别是儿童已经意识到将会地别人造成伤害性后果的前提下所付诸的行动。模仿性攻击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媒体和网络中的许多人物往往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或幼儿会按照电视或电脑中的武打动作进行效仿,对他人进行攻击。尤其是在攻击性行为产生后伴随着奖励性的标志出现时,这样的攻击行为就更加容易使儿童产生模仿。而习惯性攻击是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因而养成了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其表现方式为:言语讽刺、挖苦、谩骂或用工具拍打别人身体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①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

现在有限多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教养的态度,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娇宠、放纵、迁就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和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交往中,如果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分场合与时间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还有一部分家长采用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家庭的情感氛围也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冲突不断或者父母离异等,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和婚姻上的冲突往往使儿童带有情绪障碍和大量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此时家庭成为儿童学习攻击性行为的课堂,儿童在此环境下可

以通过模仿等对同伴进行攻击,由此导致同伴的排斥甚至学习上的失败,最终归属于不良群体,使其攻击性行为得到维持和强化。

②不良榜样的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观察习得的结果,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很容易模仿其周围人的攻击性行为,家长惯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并且容许幼儿表现攻击性冲动,幼儿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常靠体罚来约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长,幼儿在家庭以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所以家长对幼儿的体罚也会对幼儿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往往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③家庭成员的不良关系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幼儿的家庭中父母与幼儿的想到作用模式,发现这些幼儿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然后把这些家庭和具有相似规模、经济地位和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家庭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幼儿的家庭很相似——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这种家庭环境被称为高压式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主要表现为攻韦与反攻击。一般来说,当幼儿外于这样一个矛盾冲突叠起、冷漠无情、失去安全感的家庭中,不良的情感气氛会使幼儿产生莫名其妙的苦恼和愤怒怀疑,常常会因失去控制而借人或物发泄出来,引发冲突和攻击性行为。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繁感性,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攻击性行为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环境中,一定刺激作用下得到表现或强化,从而出现攻击行为,神经类型的差异带来了幼儿气质上的不同,难带型的幼儿在日后生活中更容易对他人采取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攻击行为有其生理遗传原因,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这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沁过多有关。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这些可能存在着某些微小基因缺陷,血清素(5-羟色胺)的不足或缺乏,以及男性荷尔蒙的水平偏高及额叶受损等也会导致暴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过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3、幼儿园教育

某些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老师感情交流较少,特别是过集体生活时间短的幼儿,希望

老师多关心自己,但因幼儿多老师照顾不周,致使他们产生了受冷落或被孤立的心理。于是便希望通过极端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此外,老师的不公平待遇也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如见习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教师主观上很难对幼儿的错误行为一视同仁,这种不公平待遇易混淆幼儿的是非观念,使其不能对自身的行为有准确定位。

4、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网路的狭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同伴间的影响渐渐增强,有时候甚至超过家长和教师的作用。被同伴拒绝参与活动将增加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发生,由于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与同伴交往机会受限,他们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同时,由于被拒绝的幼儿往往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因此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

5、幼儿的生理特征 ①幼儿心智不健全

有些幼儿打人完全是因为内心的控制欲强,他们都是想控制别人,管住别人,并以此为乐,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便动手打人。另外,当幼儿打人后就会有人出面干涉、批评、虽然幼儿当时承认了错误但心中却留下这样的印象:只要我打人马上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还有些幼儿看到被打的人哭泣害怕,便以为自己力量强大,错误地产生自恃心理,致使攻击性行为得到巩固强行。

②情绪、行为出问题

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幼儿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幼儿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③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的影响

行为是大脑认识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又是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攻击行为,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脑两半球处在非均衡和变异状态下的大脑所产生的行为,张倩等关于攻击行为儿童大脑两半球的认知活动特点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成认识能力较弱,这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神经作用。再者,体质因素在儿童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壮的幼儿比体格弱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变发生得多而强。另外,性激素也影响着男女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表现。一般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攻击性。男性在愤怒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性高于女性,女性则更多易用语言表达其情感而男性则多用行为为表现。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给幼儿以榜样示范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的,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作为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加强自身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提供互助合作的平台,让幼儿通过模仿和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培养其谦让、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当某个幼儿出现谦让,互助、合作等行为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以确定一个正确的榜样,通过强化而形成固定的适应社会的正确行为模式。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其正确解决冲突的方法。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加强自然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也应及时地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矫正的重点不在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二)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移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情绪体验发生质变的结果,指个体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立场上,对他人情境进行积极与共、平等分享和迅度应答的深层体验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幼儿则不然,他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使孩子明白攻击性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性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则能有效的减少其攻击性。有的孩子见到小动物就会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家长可以通过有关文学作品的讲魔窟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与爱心;另一方面,家长可鼓励孩子或当孩子一起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在种植和饲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贵,萌发同情心与爱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利用角色扮演法,让那些爱欺负人的幼儿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细心体验一个被欺负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惧、逃避、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绪反应,要求将之表深出来,经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从而抑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三)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既要让幼儿对侵犯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又要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认识到侵犯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学会对攻击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幼儿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得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的,而游戏训练正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使

搜索更多关于: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的文档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iknx0his62cg5h8iu4o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