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 1、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盲肠(有阑尾)、大肠、肛门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咽:食物的通道
食道: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小肠:在消化道中最长,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将食物推入大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排遗) 2、消化腺
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
如唾液腺、肝脏、胰腺。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如胃腺、肠腺等。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消化腺 流入的部位 唾液腺 口腔 胃腺 胃 胰腺 十二指肠 肝脏 胆囊 肠腺 小肠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其中的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胰液是最具消化力的消化液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 3、消化和吸收 消化
消化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胃中的变化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淀粉?????麦芽糖 蛋白质?????中间产物(蛋白胨)
在小肠内的变化
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肽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小肠中小肠中小肠中胆汁脂肪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小肠中小肠中吸收
与营养物质吸收有关的器官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无机盐和水、酒精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口腔和食道基本不吸收什么物质,但口腔黏膜可以吸收少量的药物。 小肠的结构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条件:
(1)小肠长5~6米,食物在此停留的时间长,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2)小肠有多种消化液
(3)小肠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的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人体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1)呼吸道由上到下依次是: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鼻腔中鼻毛滤去尘埃等固体颗粒,毛细血管温暖吸入的空气,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鼻腔保持湿润并粘住灰尘和细菌(不能杀死),形成鼻屎或鼻涕排出体外。
(2)痰的形成: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有粘膜,其中有粘液腺,粘液腺分泌粘液粘住(不能杀死)灰尘和细菌,形成痰。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呼吸指肺泡内气体与大气的交换,即肺通气。
吸气时:呼吸肌(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体积变大-肺内气压变小-气体入肺-吸气。 呼气时:呼吸肌(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体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气体出肺-呼气。
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
3、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血液中的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处,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进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进入细胞的氧气,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1、心脏结构:
(1)心脏四腔的名称记忆口诀:上房下室,左右相反。 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右心室 (2)心脏四腔相连血管及血液类型:(静脉连心房,动脉连心室)
③右心房—⑧上腔静脉、⑨下腔静脉(流静脉血)、 ④右心室—⑥肺动脉(流静脉血)、 ①左心房—⑦肺静脉(流动脉血)、 ②左心室—⑤主动脉(流动脉血)。
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最厚。房室瓣(心室与心房之间)和动脉瓣(心脏与动脉之间)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 2、血管 血管 管壁特点 管腔 血流速度 功能 血液流向 动脉 壁最厚,弹性大 较小 最快 把血液从心脏送向全身 主干到分支 静脉 壁较厚,弹性小 大 慢 把血液从全身收回心脏,有静分支到主干 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 壁最薄,一层上最小 最慢 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皮细胞 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血液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1)血浆成分主要是水,还有血浆蛋白、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作用:①运载血细胞,②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①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作用: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形成于长骨、肋骨、胸骨、颅骨和脊椎骨中的骨髓;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②白细胞:有细胞核,形态较大,数量少,作用:吞噬细菌、防御疾病;在骨髓和胸腺中形成;
③血小板:无细胞核,形态微小,形状不规则,作用:止血、加速凝血。 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过少叫做贫血。贫血患者多吃含蛋白质和铁含量丰富的食物。白细胞数量增多意味着体内可能有炎症。血小板过少出血时很难止血,过多是血栓。
新鲜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A层)为血浆,中间一层(B层)为①白细胞和②血小板,下层(C层)为③红细胞。 形态 结构 大小 功能 异常 红细胞 双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比白细胞小 运输氧气 红细胞太少会导致贫血 白细胞 圆球状 有细胞核 最大 免疫细胞,吞噬病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太多说明有炎症 血小板 形状不规则 无细胞核 最小 止血和加速凝血 过少会血流不止 4、血型与输血 ABO血型系统认为人的血液可分为四种类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
一般来说,输血以输同型血为首要原则。如果血型不相容,红细胞会凝集成团,导致血管阻塞。 输血关系: 某人血型 A B AB O 可接受血型 A、O B、O A、B、AB、O O 可输给的血型 A、AB B、AB AB A、B、AB、O 5、血液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体内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二者同时进行,血液输出量相同。
进食后血液流经小肠营养物质增多、二氧化碳增多,从小肠出来的血液会经静脉流入肝脏,血糖含量会下降、二氧化碳增多;血液流经肾脏,尿素等代谢废物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流经肺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氧气、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四、人体的排泄
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尿道(排除尿液)组成
肾脏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而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 尿液的形成和排除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约为1.5升。
(3)尿的排出: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到达膀胱,当膀胱里的尿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尿液。
(4)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排泄途径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出汗、呼吸、排尿等是排泄的途径。
注意与排遗区别: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是排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