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四 领悟古诗思想感情
——情为何物?家国情怀
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
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诗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 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
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
古代诗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
(1)喜乐。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②国家。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③人生。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1
(2)悲愤。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②百姓。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③亲人。相思不得相见。④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⑤历史。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⑥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二、古诗情感常见类型
类型 表 现 举 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忧国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伤时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建功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报国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羁旅愁思,旅途劳顿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乡思亲念友,思归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怀人 军旅生活,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儿女情长,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别离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赠酬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贬谪遭贬后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 屈原《离骚》 失意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人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杂感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品格气节的自白 谈禅说理的感慨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国忧民类
白居易《琵琶行》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于谦《石灰吟》 苏轼《题西林壁》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建功立业类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思乡怀人类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热情赞美类(或吟唱自然类)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类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独)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谐音“思”)、泪]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泪) 2.找出下列诗句(或画线句子)的隐性“情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空)
(2)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注:经历)岁月频。(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似、空) (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偏)
(4)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送、埋)
(5)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桃花(用典)]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访山人
3
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1)诗中能反映诗人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相携 共惜
(2)请分析后两联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写归途所见。虽然路上遇雨,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欣赏起雨后落花随溪水而去的晚春美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欢快,“逢”“见”突出了心理细节,表现了诗人的随性和闲适。尾联借“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内心的轻快。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这里要强调几点: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
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