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堂环节导航】
授课课时
一、泊秦淮
1.朗读古诗: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理解诗歌: (1)注释: 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1
江:指秦淮河。 (2)译文: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3.赏析:
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4.自测:
(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
明确:“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
明确: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二、贾生
1.朗读古诗: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
2.理解诗歌: (1)注释:
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2)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3.赏析:
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耐人寻味。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得出应有的结论。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包含抑扬吞吐之妙。
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4.自测:
3
(1)“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诗人通过该词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
明确: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明显。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1.朗读古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理解诗歌: (1)注释: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错喜欢:空欢喜。 (2)译文:
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3.赏析:
第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面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