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演变:由商业银行慢慢的演变成为中央银行
如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功能) 2、通过立法:由法律规定建立一家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如1913年的美国中央银行
3、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银行的银行(统一商
业银行之间的票据交付和清算以及为普通银行提供支付保证即充当最后保证人)、政府的银行
4、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体现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 (4)为国家管理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8)为政府提供金融情报与决策建议 5、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1)单一式:一元式、二元式[美、德] (2)复合式
(3)准中央银行制度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6、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1)权利分配结构:决策机构(核心)、执行结构、监督机构(保证) (2)内部机构
(3)分支机构设置
A、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大多数国家)
B、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前苏联和1998年前的中国)
C、以经济区域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日本、德国、1998年后的中国) 7、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自主
权)、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1)中央银行应与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8、中央银行独立性强弱与通货膨胀率高低密切相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强,所受
政治影响越小,则通货膨胀率越低。 9、实际统计数据表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和劳动就业的发展之间
不存在相关性。
10、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模式
(1)独立性较强型(美国模式): 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或者议会负责, 较大程度独立于政府(德国、美国、瑞士、瑞典)
(2)独立性居中型(英国模式): 中央银行隶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在名义上 独立性较弱,但实际上拥有较大的决策与管理权和独立性(英格兰、日)
(3)独立性较弱型(意大利模式)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较多地服从政府或财政
部的指令(意大利、法兰西) 11、央行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1)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都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或政府持有;
(2)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存外全部交国家财政,如有亏 损,则由国家财政弥补;
(3)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
(4)中央银行代理财政债券发行,需要时按法律规定向政府财政融资;
(5)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有的有决策权,有的则是列席权;
(6)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隶属于财政部;
(7)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
合。
12、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独立性相对较弱。但实际独立性高于法定独立性。自
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其独立性不断增强。 13、如何增强我国央行独立性? (1)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 (2)改革货币政策委员会
(3)保留央行对金融机构必要的“检查权”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5)增强中央银行的政治地位
(6)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经济基础
14、央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非盈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 15、货币发行:一是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16、货币发行业务的性质
经济发行: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现金+
存款货币)
财政发行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17、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现金准备发行制:100%黄金、外汇 (2)证券保证准备制:100%证券
(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超额发行税 (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超额为现金 (5)结构比例准备制度:现金与证券各占部分 18、主要国家发行准备制度比较
(1)美 :1980年以前,美国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联邦储备券的发行必须以黄金或黄金证券做准备;1980年以后随黄金非货币化,改为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规定货币发行必须有100%的合格证券作保证。
(2)英:1844年的《银行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的信用货币发行额度为1400万英镑,并且用英国政府债券做准备。超过此限必须用黄金和白银做准备,白银
的比率不得超过25%。1954年的法律规定英格兰银行的信用发行总额为15.75亿英镑,有变化须经财政部同意和国会审查。
(3)日:日本的货币发行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规定最高限额,超过限额征收发行税。
(4)香港: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准中央银行制度,货币的发行分别由三家商业银行进行,从1983年开始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百分之百以美元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19、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
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
再贴现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
再贴现利息=票据面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20、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最终目标
2)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量、汇率) 3)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币) 2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包含内容主要: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操作指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
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22、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
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额和超额储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3、作用:(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
本,从而影响他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3)告示作用;(4)防止金融恐慌
再贴现率?(?) ?银行资金成本?(?)
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货币供给量?(?) 24、货币政策的特征: (1)客观性:
(2)需求调节性:调节的是货币总需求,而非社会总供给
(3)间接性: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存在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4)长期性: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发挥作用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传导,难以立
竿见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