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
考性的:为什么司外可以揣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主要是根据这个道理。什么叫作证和病字旁的症?言字旁的证和病字旁的症,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后面这几道题就带有思考性质了。要请举出三种中医诊断见微知著的典型例证,中医是通过一个微小的变化、一个局部的变化,来看全身的,诊察全身的病变,学生想一想有这么样的例子。望眼、望耳朵、望舌子、寸口诊脉等等这一些。中医诊断的原理主要是根据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的“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对这一条原文,怎么用这条原文来解释我们中医诊断的原理,实际上这条原文里面,把我们讲的中医诊断的三个原理都已经讲出来了。讲出来了,诊病为什么要诊法合参?这就是我们绪论要讲的主要内容,绪论讲的内容。
第 25 页 共 879 页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
第03 章 问诊的方法和意义
我们现在讲问诊。首先是诊法上篇,我们把它叫作诊法,包括了望、闻、问、切四诊,什么叫诊法?我们在讲绪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就是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它的内容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我们为了突出中医的很有特色、特别有特色,内容也非常丰富的舌诊和脉诊,把这两章书单独列出来了,把舌诊从望诊里面拿出来,单独作一章,把脉诊从按诊里面,切诊里面单独拿出来,作了一章,因此我们的教材有六章。这六章的顺序,不一定就一定是问、望、闻、切,或者望、闻、问、切这个顺序,要根据临床病情,要四诊合参,边诊边辨,诊与断交替进行。虽然我们前面讲到了四诊合参,不能单纯只问、不能单纯只望,在望的过程、问的过程里面,病人回答你就听了声音了,是不是?望、闻、问、切要结合起来。同时不仅是诊,诊察了解,并且要和分析、判断结合起来,一面问,一面诊察的时候,就一面在考虑,是什么原因?是个什么病情?所以它和诊、和断也是联在一起的,诊和断联在一起。《难经·六十一难》里面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就神、圣、工、巧这四句,就是根据《难经·六十一难》里面来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我讲过《医宗金鉴》是清朝的教科书,当时清朝为了培养医生,就有《医宗金鉴》,编了这一套书,里面关于诊断的就有《四诊心法要诀》,它的四诊的内容就是“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这里面还掉了一个内容,我们讲实际上中医的四诊,实际上是五诊,应该还包括鼻子嗅,这里面它没有讲到,只讲“闻以耳占”,没有讲到用鼻子来嗅。
问诊
第 26 页 共 879 页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
第一章,问诊。什么叫问诊?问诊是对病人或者是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大部分的、大量的是直接询问病人,有的时候,要询问陪诊者,为什么?小孩子它自己不会说,或者说不清,神志昏迷、半昏迷的病人,自己不会说,所以要从它的陪诊者或者是送诊者(那里)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问,是为了我们的诊断,对诊断起作用的这些问题进行询问。通过询问来了解病情的方法,这样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作问诊。《内经》里面《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那就是要问既往史、要问现病史,通过问了以后才进行按诊,《素问·疏五过论》又讲,“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住”,它的饮食居住情况怎么样?要进行询问。对于问诊的内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面,专门有一篇,叫作《十问篇》。《景岳全书》里面有《十问篇》,把问诊的内容归纳为十项。归纳为十项,对问诊还有一个贡献比较大的是清朝有一个医学家,叫作喻嘉言,他写了一本书叫作《寓意草》,在《寓意草》里面,它专门就列出了问诊的一些内容,到底要问什么,五十多个内容,问几十项,其中包括了问一般项目,问现病史,问既往史等等,对问诊内容有详细论述。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的意义,为什么要强调问诊,为什么要强调问诊。第一点就是要强调问诊,就是病人来就诊,主要是因为感觉到有痛苦,这种痛苦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所以问诊就是能够了解病人的痛苦,是多半因为问诊而就诊。这个明朝有一个医学家叫作李潆的,李潆他在《身经通考》这部书里面讲,“种种问话,实为活人之快捷方法”。各种各样的问话,作为问诊的方法,实际上是救人一种最简捷的方法。“岂有异人之目”,没有异常的目光能够看到内脏,“洞见脏腑者乎”。我们现在可以了,现在CT、核磁共振就可以看到内脏了,那么古代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因此“唯问其症以知之”,才能够知道病情。那么这种问诊所得来的资料,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最真,
第 27 页 共 879 页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
或者说最准确,问诊的资料应该是真切正确的,病人的感觉,应该说是最正确的,只要它不是有意的来说假话,应该说他自己的感觉应该是最清楚,有很多的感觉,只有病人才感觉到,比如我们讲经络敏感人,大家都知道经络感传,这个扎针的时候,麻、酸、胀到哪地方了,这地方酸、胀、麻,你只有医生当然手下可以有得气的感觉,得气没得气,但是他现在麻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哪个部位?医生还是没办法知道,只有病人感觉已经麻上来了,这里面也麻起来了,酸起来了。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你说它不正确,你现在用什么方法,我们经络研究这样久,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经络感传,经络这个到哪个地方了,敏感的程度,还没有病人的感觉,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应该是正确的。病人的很多感觉,是只有病人才能够感知,比如我们现在讲的,西医讲的各种神经症,神经官能症,那个神经官能症一检查,这项检查,那项检查,没有什么检查,没有什么问题,那不能说就没病,那病人的感觉就不能说他完全是装的、假的,不能这样说,所以病人它有很多问题,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疼痛,每个人都有疼痛,都发生过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疼痛体会,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把疼痛检测出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把疼痛,这样一个人人都体验过了的这样一种疼痛(进行检测)。病人说疼痛,你说这是假的!这个资料可以不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检测?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来检测,比如现在告诉检查疼痛,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就是吊一个秤砣一样的(东西),这个下面有一个尖尖的,看看多少重的压力,三十克痛不痛,没感觉,不痛;五十克还不痛;到了七十克,哎呀痛起来了;到了一百克就忍耐不住了,只有这种方法来检测疼痛还是不疼痛,那么病人内脏的疼痛,你怎么去检测,所以这是感觉,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我们从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有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还原为理化信息,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检查得到,或者说还不太知道里面的原理。有时候要发地震了的时候,发地震的时候,我们人的感觉没有动物(灵敏),有好多老鼠搬家、这个母鸡就上架,什么这些,
第 28 页 共 879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