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建议
作者:杨黎霞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01期
伴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在基础教育领域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融入国际课程元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的一种有益尝试。自2004年起,北京市逐步开展了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试点,允许一些优质高中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和认可的国际课程。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开展了各级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一大批优质的国际课程资源进入普通学校,丰富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国际课程的引入与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政府监管和专业指导。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与实施的调查研究
为全面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的引入与实施现状,在对典型学校开展个案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于2012年5月对东城、朝阳、海淀、昌平、大兴、房山6个区共312所公立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国际课程的类别、实施范围、引入和学习途径、涉及科目、实施方式、学生覆盖面及学费、师资情况、教学资料建设以及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等。 1.国际课程引入情况
课程需求:目前实施范围不大,但潜在需求较大。调查显示,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自2009至2012年的三年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较为普遍,35.4%的小学、47.2%的初中、71.6%的高中开展了教师赴外培训、学生赴外游学、参加国际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其中,“引入国际课程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内容之一,已在11.9%的小学、13.2%的中学和18.9%的高中不同程度地得以实施。另外,对初、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1.4%的学生直接参加了国际课程的学习,32.5%的学生表示以后会选择国际课程。总体上看,虽然目前国际课程的实施范围不大,但学校对引入国际课程的潜在需求较大。 引入途径:以学校自行联系为主。调查显示,国际课程的引入途径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都以学校自行联系为主,其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情况,其中小学占40%、初中占46.2%、高中占42.4%。高中学生学习国际课程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学校国际课程班,占52.7%;其次是学校开设选修课,占27.3%;在校外其他学校或机构学习,占20.0%。 课程种类:义教阶段和高中阶段各有侧重。对“学校目前引入和实施的国际课程资源的类别”的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开展最多的课程是国际青年成就(JA)课程,占9.6%;其次是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与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占6.7%。在高中阶段,实施中外合作项目的比例最大,涉及的课程有中美合作AP课程和PGA课程、中英合作A-Level课程和WIC课程、中加合作加拿大BC省高中课程共五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