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五点铁律
1、注意抓住关键词。一篇文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关键词来组织答案。例如:在小强的答卷中,有一首关于燕子的散文诗,其中,多次提到了“故乡”,那么,故乡就是关键词,答案就要围绕故乡来组织,于是很容易写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思念故乡”。
2、要以尊重原文为主,不要超出原文范围想象。在中考的阅读理解中,尽量用原文的意思,不要随便超越原文,否则,很可能出现偏差。例如:原文中只是介绍一件事情,尽管有一些褒义在其中,你也不要轻易写出“敬佩”这样的意思来,通常情况下,这种答案不符合要求。
3、注意上下文的情感和逻辑变化。这方面非常重要。任何一篇文章,即使是说明文,往往都有情感成分,如果我们能够在读文章的同时,体会和把握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在阅读理解的时候,感觉就会非常立体。其中,逻辑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为何要写这一段,它和下一段有什么联系,对于大家理解文章很关键。
4、要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方面在语文中的表现尤其突出,建议大家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导演,把文章看作剧本,在头脑中将它勾勒出来,让剧情再现,这样,你对这篇文字的把握会上一个境界。 5、注意上下文的位置和关系。通常概括性的问题,如文章的主旨大意都在首段或者尾段;一段文字在段落中的位置也往往和作用一一对应;单独成段的句子一定是要表达一种作者要强调的元素等。
语文中考知识点答题技巧整理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
辑。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内容).
十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五、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六、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