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教案及练习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 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二. 文章简析: (一)作家作品: 1.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3. 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二)全文把握: 1. 一词多义类: 负:
① 依仗(负其强)
② 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 背着(肉袒负荆)
④ 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 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
① 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 拉(欲引相如去) ③ 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 掉转(引车避匿) 幸:
① 侥幸(则幸得脱矣)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② 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 宠幸(幸于赵王)
2. 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 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 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屈原列传》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 文章简析: (一)作家作品:
1.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本文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全文把握: 1. 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2. 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第11段写屈原江畔答问。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写出下列各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1)闻于诸侯( ) (2)故燕王欲结于君( ) (3)归璧于赵( ) (4)使不辱于诸侯( )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6)苛政猛于虎也( )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 (2)即患秦兵之来( ) (3)均之二策( )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 ) (6)何陋之有( ) 对
(1)何以知之?对曰( ) (2)对镜贴花黄( )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3)诸将请所之( )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 (2)秦御史前书曰( ) (3)军书十二卷( ) 许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宁许以负秦曲(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时人莫之许也( ) (4)曳屋许许声( )
(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 2. 请在括号内标出词类活用现象。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 (1)秦璧西入秦( ) (2)秦御史前书曰( ) (3)且庸人尚羞之( )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归璧于赵( ) (6)怒发上冲冠( ) (7)特以诈为予赵城( )
3.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5)徒见欺(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7)何以知之( ) (8)而君幸于赵王( ) (9)且相如素贱人( ) (10)马之千里者( )
(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4. 找出通假字并写出它们的本字。 ① 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 人穷则反本。 ③ 靡不毕见。
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⑤ 屈平既绌。 ⑥ 亡走赵,赵不内。
5. 能从下面各项加点词中选出一个与题干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 A.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D. 无何,宰以卓异闻
②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A.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其志洁,其行廉
C.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