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性认识
(一)情与景
李白《洞庭湖》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二)大与小
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写景与说理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宋诗”,就其风格而言,是指由欧阳修倡导的,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注重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的诗歌体式。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唐诗与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两种风格相异的典范。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变革、创新形成的,与唐诗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别。本文探讨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针对其风格而非时代而言。当然,唐诗与宋诗都博大精深,风格种类非常丰富,在此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从总体风格和各自擅长上看,唐诗注重“情”,宋诗侧重“理”。
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唐诗以感性为主,宋诗以理性为主;唐诗讲究情趣,宋诗讲究理趣;唐诗重形象,宋诗重思维;唐诗主要写景抒情,宋诗一般叙事说理。
“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钱锺书《谈艺录》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前诗表现了诗人听闻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后欣喜欲狂的心情,表达了他初闻消息时的惊喜,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急于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全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通过朴实直白的诗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后诗是宋诗中典型的说理诗,诗人通过上下两联的反问,指出如果只有琴或只有人,都无法弹奏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从而说明了艺术需要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结合,探讨了一个深度的美学问题。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的观察和挖掘,表达他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感悟和启迪。
三、情感:唐诗感情“浓”,宋诗感情“淡” 唐诗感情热烈如火,宋诗感情平淡似水。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缪钺《诗词散论?宋诗》
唐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显得尤为炽烈,有着强烈的张力和感染力,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变现出来,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恻。宋诗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以平淡为美,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宋诗或平易淡雅,或冷静沉寂,或中和平淡。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宋代主要通过词来抒发强烈感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前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后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诗人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一定的迷惘寂寞的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首联隐含了对贬谪的不满和无奈,但颔联又着力刻画了富有生命力的景物;颈联转为沉郁,但尾联又自作宽慰。诗歌的整体风格显得中正平实。
四、风格:唐诗风味“艳”,宋诗风味“雅”
唐诗语言华美,宋诗用词典雅;唐诗风格浓艳,宋诗风格清丽;唐诗读之丰腴,宋诗品之硬瘦。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缪钺 《诗词散论?宋诗》
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用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宋诗的风格一般平易,带有强烈的文人和书生气息,风格或清新明丽,清丽典雅;或平淡自然,安闲适意。宋诗更多继承了唐杜甫、白居易、贾岛的风格,没有太多华美辞藻、雕章丽句。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前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
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诗歌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后诗从姿态和香气上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全诗整体风格清新明丽,诗人的感情也真挚自然,与梅花的淡雅高洁相互映衬,达到不辨物我的境界。读者体会到的只有幸喜低吟的清雅,而不是喧嚣热闹的奢华。
五、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上看,唐诗方式“曲”,宋诗方式“直”。
唐诗浑然天成,宋诗巧夺天工;唐诗一体浑成,宋诗屡经雕琢;唐诗委婉含蓄,宋诗径直直白;唐诗多寓情于景,宋诗多即事说理;唐诗多意象,宋诗多议论;唐诗语言诗化,宋诗语言散文化;唐诗多自然意象,宋诗多人文典故;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
唐诗已经达到了天人相半之境地,出招不循定例,在有意无意之间,又如香象渡河,羚羊挂角,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循。宋人无此心境,唯有多创新境,求新求异,而多处于有意之间,欲以人巧夺天工。宋诗除雕琢之外,以散文(尤其是古文)手法写诗,多直接表达观点的议论,多用人文典故,以学问入诗。
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黄庭坚《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 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前诗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诗人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诗写得静雅自然,没有雕琢推敲的痕迹,动于所动,止于可止,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对禅理的理解和对隐逸生活的愉悦。
后诗在写法上更为直白,说理也更加透彻。首联采用判断句式,通过直接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