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虚构的城镇叫___________。( ) A、乌托邦 B、马孔多 C、约克纳帕塔法 D、飞岛国 18、《尤利西斯》的结构模式对应的是古希腊史诗( )。
A、《伊利昂纪》 B、《奥德修纪》 C、《埃涅阿斯纪》 D、《罗摩衍那》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
1、一批青年诗人魏尔伦、韩波、马拉美是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错,“超现实主义”应为“象征主义” )
2、被誉为意识流小说先驱的法国作家乔伊斯,他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共7部15卷。( 错,“乔伊斯”应为“普鲁斯特” )
3、威廉·福克纳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南方文学”作家,他把自己的主要创作统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对 )
4、T.S.艾略特的成名作是被称为现代诗歌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四个四重奏》。( 错,应为“《荒原》” )
5、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和《地洞》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错,《变形记》表现的是异化主题,《地洞》表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危机感。 )
6、《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家尤奈斯库的代表作。( 错,,《等待戈多》的作者是贝克特。 )
四、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古代文学中的长篇叙事诗称为“史诗”,它是在神话的基础上,由英雄故事和历史传说敷衍而成。希腊文学中的两大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据说由公元前8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虽挂在荷马名下,而实属口传文学,应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由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歌吟诗人共同创作的。作为古代史诗的典范之作,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集体意识的结晶。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就是希腊民族精神的建构过程。 2、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以人为本,以剔除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的思想。它的基本内
13
容是以人性反神性,用人权反神权,用人智反神智,用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用理性反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资产阶级肯定的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自身。当资产阶级把“人性”“人权”“个性解放”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成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色情主义。因此,人文主义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文主义文学中得到充分反映。 3、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4、新古典主义
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自上而下的文艺思潮。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各国,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该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为:为专制王权服务的政治倾向性;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模仿古代希腊罗马,重视规范与标准。 5、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剧本创作的规则,要求戏剧描写的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它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简练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 6、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启蒙”一词原意为“光明”和“照亮”,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 7、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是十八世纪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与发展;该运动的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同时受卢梭“返回自然”影响,歌颂大自由和淳朴的人民。该运动带有个人主义的自发性质,未能引向政治斗争。 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 代表作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阴谋与爱情》等。
14
8、美丑对照原则
是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中创立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他认为大自然中美丑是并存的,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他肯定和强调了“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丑”的审美意义。同时他还强调艺术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
9、湖畔派
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湖畔派”三诗人,即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10、骑士文学:
是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的爱情和冒险的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 11、教会文学:
欧洲中世纪盛行的为封建教会服务的的正统文学,作者大多为曾侣,亦称“曾侣文学”,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题材多取自于《圣经》。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奇迹剧等。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以及象征、寓意的手法,因而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 缺点。 12、多余人:
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 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于现实,却缺少行动,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的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很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来改变俄国的现状。 13. 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团体,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因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同时他们三人都写了大量反映湖光山色的的作品,由此得名,高尔基称他们是消极浪漫主义流派。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14. 耶拿派:德国浪漫主义流派团体,因他们都集中在耶拿大学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他们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15. 海德尔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15
16.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笔下的一类人物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在《东方叙事诗》中重点塑造了这类形象,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是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这些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的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的英雄。他们出自于拜伦之笔而又有拜伦的思想痕迹。他们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是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17. 东方故事诗:是拜伦以东欧地中海沿岸各国和远东土耳其等地为背景创作的浪漫主义组诗,共六篇,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斯林之围》、《巴里西纳》。它们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中心人物或主人公不是流放汉就是流浪汉,有的没有家;有的是强人;有的是犯上者甚至是叛逆者。
18. 《欧那尼》决战:指法国浪漫派和古典派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1830年,雨果在巴黎上演了浪漫剧《欧那尼》。此剧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全作情节曲折离奇,时间地点随意转换,因而遭到了古典派的顽强抵抗。他们与浪漫派在剧场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抗争,最后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
19. 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的产物,是19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突出表现,它包括公社诞生前后20年间公社战士写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主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揭露反动派罪行,总结公社经验,号召人们继续斗争等。代表人物是鲍狄埃等;巴黎公社文学以其革命的激情、理想的光辉和战斗的风格,使法国文坛为之耳目一新,同时开拓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0. 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是城市贫民阶层中的一些人,尤其是指小公务员,在经济上极度贫困,他们的性格是逆来顺受,不敢反抗,普希金的《驿站长》里德维林是第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果戈里的《外套》、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哀伤》,《苦恼》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
21. 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的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俄罗斯文坛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他是一个极端懒散、害怕生活发生变动、精神麻木而耽于空想的地主。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就连贵族少女的爱情也无法使他振作,最后在睡梦中死去。奥勃洛摩夫性格便成为了懒惰的代名词
22. 新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俄国的社会革命中,贵族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而文学中“新人”形象也取代了“多余人”形象;所谓“新人”,他们出身于平民资产阶级,是俄国革命第二阶段的领导者,他们都有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崇尚科学实验,想科学救国,他们都有伟大的政治抱负,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俄罗斯的名族解放运动;屠格涅夫《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 23. 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