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第一章概述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04 09:11:09 1、A
2、B 3、ABC 4、
共同点:
1. 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中的协议彼此独立. 2.两个模型中的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3.两个模型传输层之上的各层也都是传输服务的用户,并且用户是面向应用的用户. 不同点:
1.对于OSI/RM模型有三个明确的核心概念.(1)服务,(2)接口,(3)协议.而TCP/IP对此没有明确的区分.
2.OSI/RM模型是在协议发明之前设计的.而TCP/IP是在协议出现之后设计的. 3.一个更在的区别在于OSI/RM模型有7层.而TCP/IP只有4层.
4.OSI/RM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在传输层上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而TCP/IP模型的网络层上只有一种无连接通信模式,但是在传输层上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5、
1、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是水平的。服务
是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功能,是垂直的。
2、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
协议还需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返回未批改作业列表]
Re:第二章物理层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04 10:35:05 1、A 2、A
3、ABC
4、
三种技术分别是调幅(ASK)、调频(FSK)和调相(PSK):
(1)ASK:用载波频率的不同的振幅来表示数据,该方式容易受增益变化的影响,是一种效率相当低的调制技术。
(2)FSK:用载波频率附近的不同频率来表示数据,效率要高于ASK技术。
(3)PSK:利用载波信号的相位移动来表示数据,PSK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而且比FSK方式更有效。PSK可以使用二相或多于二相的相移,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传输速率起到加倍的作用。以上各种技术可以组合起来使用。由PSK和ASK结合的相位幅度调制PAM,是解决相移数已达到上限但还要提高传输速率的有效方法。 5、
有以下几种:
1.双绞线
特点:①可以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②双绞线容易受到外部高频电磁波的干扰,误码率高;③因为其价格便宜,且安装方便,既适于点到点连接,又可用于多点连接,故仍被广泛应用。
2.同轴电缆
特点:①在局域网发展初期被广泛采用;②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
3.光导纤维
特点:①传输损耗小,可实现长距离传输;②直径小、质量轻;③传播速率高、通信容量大;④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误码率低。 Re:第三章数据链路层第1次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04 12:09:54 1、D; 2、A; 3、BC;
4、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是指载波带宽被划分为多种不同频带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可以并行传送一路信号的一种多路复用技术。时分多路复用(TDM)是按传输信号的时间进行分割的,它使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的时间内传送,将整个传输时间分为许多时间间隔(Slot time,TS,又称为时隙),每个时间片被一路信号占用。区别,一个在频域,一个在时域
5、实际发送的数据是:101000110101110 00000
[返回未批改作业列表] Re:第三章数据链路层第2次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14 21:19:17 1、C
2、A
3、C
4.简要说明什么是数据链路层上的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并不是数据链路层所特有的功能,许多高层协议中也提供流时控功能,只不过流量控制的对象不同而已。比如,对于数据链路层来说,控制的是相邻两节点之间数据链路上的流量,而对于运输层来说,控制的则是从源到最终目的之间端的流量。由于收发双方各自使用的设备工作速率和缓冲存储的空间的差异,可能出现发送方发送能力大于接收方接收能力的现象,如若此时不对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也即链路上的信息流量)作适当的限制,前面来不及接收的帧将被后面不断发送来的帧“淹没”,从而造成帧的丢失而出错。由此可见,流量控制实际上是对发送方数据流量的控制,使其发送率不致超过接收方所能承受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某种反馈机制使发送方知道接收方是否能跟上发送方,也即需要有一些规则使得发送方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着发送下一帧,而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暂停发送,以等待收到某种反馈信息后继续发送。
5.简要说明什么是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是在数字通信中利用编码方法对传输中产生的差错进行控制,以提高数字消息传输的准确性。差错控制在数字通信中利用编码方法对传输中产生的差错进行控制,以提高传输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技术。差错控制包括差错检测、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重发;(ARQ)
[返回未批改作业列表] Re:第三章数据链路层第3次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14 21:27:04 1. D 2. C 3. C
4.以太网交换机和集线器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什么异同点?
1.工作层次不同:前者物理层。后者数据链路层
2.拓扑结构不同:前者逻辑总线型,后者逻辑星型
3.通信方式:前者广播式,后者可点对点
4.带宽:前者所有主机共享带宽,后者俩点拥有独立带宽
5.简要叙述什么是CSMA/CD。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在传统的共享以太网中,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质。如何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节点提供传输服务,就是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要解决的问题
[返回未批改作业列表] Re:第四章网络层第1次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14 21:48:52 1、A
2、C
3、ACD
4.试比较帧中继网与X.25网。
首先帧中继是X.25网络的“简洁版”,其次帧中继与 X.25 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点对点式的交换网络。为什么说是“简洁版”呢,因为X.25实际上是为不稳定连接的运行而开发的,X.25 强调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而帧中继是因为光纤技术发展后,差错控制显得不太必要,则着重于数据的快速传输,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吞吐量。帧中继省略了 X.25 中地分组层,以链路层地帧为基础实现多条逻辑链路的统计复用和转换,体现了“帧中继”因为简化了传输处理过程。由于帧中继使用数字连接(几乎没有错误),它不像X.25那样执行任何纠错或流量控制,然后帧中继会检测错误并丢弃坏帧,它把重传的丢弃信息的任务留给上层协议如IP上的TCP去完成。
5.X.25提供了哪两种虚电路服务?
1.交换虚电路,交换虚电路与电话交换类似,在双方通信之前需要临时建立一条虚电路供数据传输,通信完毕后拆除这个虚电路,以供其他用户使用.
2.永久虚电路,可以在两个用户之间建立一个永久的虚连接,用户之间需要通信时不再需要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就像使用专线一样.
在建立分组交换,建立与拆除虚电路连接时,首先发送方DTE向本地DEC发出呼叫连接请求分组,接着DCE选择合适的路径将这个分组通过网络传输到润滑油诉,同时送给接收方DTE,然后接收方DTE回送一个呼叫接受分组发送方DTE,于是虚电路建立,就可以传输数据了.
[返回未批改作业列表] Re:第四章网络层第2次作业
作者:刘凯_W201601793 发表时间:2017-12-20 08:16:54 1.B 2.B 3.B
4.转发器物理层设置、网桥是二层设置、路由器是三层设备,网关不是设备,各层设备转发
的数据不一样。
5. 2f.130 分别对应c2.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