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清远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持扩总量与促转变并举,坚持惠民生与保稳定并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任务超额完成。 (一)全力抓提速扩总量,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总量在全省排位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1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比200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4%,总量排全省第12位;人均生产总值2.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比2005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1%;来源于清远的财政总收入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47.1%,是2005年的5.7倍,年均增长41.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8亿元,比上年增长45.5%,是2005年的5.5倍,年均增长40.6%,总量居粤东西北各市第一位。在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我市被列为连续5年稳定增长的十个城市之一,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第5位,是粤港澳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比2005年增长5.5倍,年均增长45.6%;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2.2%,比2005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47.3%,工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9位。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6亿元,比上年增长77.2%,比2005年增长18.4倍。
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农业增加值120亿元,比上年增长7.2%,五年年均增长5.4%。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0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增至196个,带动35.9万农户年均增收3966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发展到144家,共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5个、有机食
品认证产品9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5个。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备案(注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到58家。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成立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到32家、注册资本金17.85亿元;201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95.36亿元、520.6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倍和1.9倍;保险费收入19.62亿元,比2005年增长1.83倍。世界500强零售企业沃尔玛落户英德市,清远义乌商贸城、中汽南方国际汽车城等专业市场建设顺利推进。房地产业异军突起,2010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9.13%,是2005年的15.2倍。旅游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1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44.4%,分别是2005年的2.16倍和3.3倍;拥有4A级景区10个,名列全省地级市之首;连州地下河申报5A级景区已通过专家评审。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五年年均增长16.4%。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大力实施扩内需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7.8亿元,年均增长34.5%,是“十五”时期的5.6倍,其中2010年达9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规模升至全省第5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比200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4%。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五年共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家,创建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8个。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5%,荣获“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称号。组建了“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创新联盟”,全市62家企业与5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63名教授(博士)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49家企业。五年专利申请量1291件,专利授权量920件,分别是2005年的2.78倍和4.95倍。其中2010年专利申请量465件、授权量41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92.2%
和1.77倍,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五年共投入更新改造资金42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启动了省市共建(清远)再生有色金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清城有色金属再生产业集群、佛冈龙山空调制冷配件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有色金属加工、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加快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9家,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46个。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8亿元,销售收入57.06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5.8%,比上年增长34.9%,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1:39.3:38.6调整为2010年的10.8:60.6:28.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品牌带动战略,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4项,国家水泥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落户我市;“新亚”牌和“光”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清远鸡、东陂腊味、英石等12个地方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量居全省之首;拥有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36个产品获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36件商标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全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已增至89个(件)。 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强化节能预警调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五年共淘汰小水泥、小钢铁企业230多家,涉及产值100多亿元。大力推广余热发电技术,共建成余热发电机组12台,总装机容量15.25万千瓦。加强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强化重点流域及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各县城和中心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五年共新(扩)建15间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9.5万吨,是2005年的6.9倍。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顺利完成“十一五”目标。 节地工作取得新成效。优化土地资源配臵,深挖用地潜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从2005年的每亩2.56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7.26万元,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1.84倍。积极推进开发补充耕地工作,三年累计开发补充耕地21.53
万亩,连续两年排全省第二位。全面开展“三旧”改造工作,近三年共投入改造资金66.9亿元,完成改造项目90个,涉及面积1.39万亩,节地率43%。
(三)狠抓“双转移”和“双到”工作,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双转移”工作深入推进。狠抓工业园区建设,佛山(清远)、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创建成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华侨工业园、民族工业园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吸引力有效增强。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液化空气集团落户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园。2010年,四大园区共引进项目90个,投资总额129.1亿元,实现产值114.2亿元。创新“双转移”模式,顺德(英德)区域合作产业园正式启动,探索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子。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承接国际国内尤其是珠三角产业转移,五年共引进项目2933个,计划总投资3834.99亿元,累计实际投入998.06亿元。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4.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1.61万人次,其中就地就近就业35.56万人。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共落实“双到”资金5.8亿元,已投入2.45亿元;共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000个,235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16万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清城区提前一年实现脱贫目标。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共募集善款2.3亿元。
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北部四县(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五年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南部和中部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显示,佛冈县、英德市、清新县经济综合发展力分别在全省67个县(市)中位列第7、第10和第11位,包揽全省山区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三名。
民族地区发展加速。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规,出台了《关于用办特区的理念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五年共投入两个民族自治县扶持资金8602万元,是“十五”时期的9.4倍。创办了民族工业园,突出抓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