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用抗蠕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宠物(犬、猫等)用抗蠕虫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宠物蠕虫感染的各种化学药品及制剂。宠物用抗蠕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是评价宠物用抗蠕虫药物的剂量确定试验,也称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了解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对靶动物的抗蠕虫效果,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剂量。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防治宠物蠕虫感染的所有抗蠕虫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抗蠕虫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药效评价试验。按每种适应症进行试验,一般采用人工诱发感染,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选择自然感染病例。人工诱发感染可以选择少量最新野外分离的蠕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稀有蠕虫种类可以使用实验室保存的蠕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幼虫阶段的蠕虫应当使用诱导感染;选择自然感染病例,研究受试药物对蠕虫成虫的药效;对于定居阶段的蠕虫只能使用自然感染病例。不能选用对药物有耐药性的蠕虫种进行本试验。
二、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注明动物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避免使用可能过敏或中毒的动物。以成年动物为主,若药物拟用于幼年动物,则需要选择幼年动物。
2.来源:选用人工诱发感染,动物应健康,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选用符合受试药物目标适应症的自然感染病例,每组试验动物的年龄、体型大小、体重范围、性别等应尽量一致,应来源清楚,饲养规范,动物主人能较好执行临床兽医医嘱。
3.数量:选用人工诱发感染,每组不少于(含)6只;选用自然感染病例,每组不少于(含)10只。
4.自然感染病例动物选择标准:试验前制定试验动物的选择标准,注明其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试验前用过药物的动物、患过传染病或患过敏症的动物,均不应入选。动物一般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适应实验环境和驯服。
自然感染病例的选择是根据粪便中蠕虫虫卵的排出或者节片的排出。对于犬恶丝虫而言,应根据寄生虫学或者免疫学方法进行选择。每个试验组的动物应当加以标记,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重复,并在最终的报告中标明。
5.人工诱发感染病例
(1)人工诱发感染推荐使用的寄生虫种类与数量
①可以人工诱发感染犬的寄生虫种群数量应根据分离的种群数量而定,最终报告中应记录犬感染的幼虫或虫卵数量。
犬常用蠕虫感染种类及其推荐数量范围 感染部位 寄生虫 犬弓首蛔虫 小肠 狮弓首蛔虫 犬钩虫 数量范围 100~500* 200~300 100~300 巴西钩口线虫 窄头钩虫 粪类圆线虫 细粒棘球绦虫 绦虫属 大肠 心脏
狐鞭虫 犬恶丝虫 * 存在于哺乳期或5月龄以下的犬
100~300 1000~5000 1000~5000 20000~40000 5~15 100~500 30~100** ** 杀成虫和杀微丝蚴药试验,使用5~15对成虫即可使试验犬感染。
②可以人工诱发感染猫的寄生虫种群数量应根据分离的种群数量而定,最终报告中应当记录猫感染的幼虫或虫卵数量。
猫常用蠕虫感染种类及其推荐数量范围 感染部位 寄生虫 猫弓首蛔虫 狮弓首线虫 管状钩虫 小肠 巴西钩口线虫 粪类圆线虫 巨颈绦虫 大肠 心脏 钟形鞭虫 犬恶丝虫 100~300 1000~5000 5~15 100~500 30~100* 数量范围 100~500 200~3000 100~3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