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7-06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弟子规》到了最后一天。昨天我们谈到第五章「泛爱众」这一章,我们来看第十三条: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地方,有优点、有好处,我们必定要称赞。为什么要称赞?因为当我们称赞他的优点、他的长处,这是对那个人的勉励。当他知道你在勉励他的时候,『人知之,愈思勉』,他听到你这样赞叹他,他就会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处、优点更加发扬下去。所以这是对他一个鼓励。对自己,也是劝勉自己,看到有人善,我们见贤思齐。同时也是勉励大众,让大家看到这个人有善处、有优点,他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叹、恭敬,使大众都生起一种向往、羡慕之心,从而加以效法。佛教里面也提倡「称赞如来」,这里如来讲的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每个人都具足,不会说我多一点,你少一点,既然每个人都具足,而性德又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偏偏要赞叹他的性德?这是因为虽然说我们性德本有,但是我们的性德被我们的习气烦恼给障伏住了,不能够显露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用修德才能够显我们的性德,因此赞叹性德就有必要。通过赞叹才使大家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把善的增加,把恶的去除,逐渐就用修德来恢复性德。所以,为什么普贤菩萨要我们「称赞如来」,就是鼓励我们修德。
我们赞叹决定要懂得,所赞叹的必须要跟自性相应,也就是说顺着这种德一直修下去可以见到性。我们看到佛法里说的五戒、十善,『道人善』,善当然有多种,佛法的定义是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在身口意上面都不造作这些恶业,就是善。十善是顺着性德的,人能够顺着十善修下去,他就能够恢复自性。所以老法师非常重视这《十善业道经》,让我们认真努力的落实。因为我们虽然是学大乘,学净土,但是如果在十善上面没有落实,我们的大乘、净土也都成了空中楼阁。
我们所赞叹的除了十善以外,还赞叹这些普贤行。像我们昨天就讲到师父上人,师父上人五十年来,我们说四十九年,今年进入五十年,讲经弘法就跟释迦牟尼佛都看齐了。一生孜孜不倦、不疲不厌来弘扬佛法,自己守着清净的戒行,一心就是为佛法、为众生,毫没有自私自利,他所做的就是普贤行。我们看到师父上人这一生的这种功绩,我们加以称赞、加以宣扬,这就叫「道人善」。道人善,我们这样赞叹我们也是善,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这本身就是善,希望大家都能够像师父上人那样学习。
我们讲经弘法,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些法跟大家来宣扬,这些所讲的佛法都是与性德相应。所以讲这些佛法,乃至世间的像孔孟的这些典籍、道家的这些典籍,都是与善相应,我们这么讲这就「即是善」。而且我们这么讲是善中之善,为什么?因为在佛法里讲的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而布施中功德最殊胜的就是修法布施。我们要认准了哪个善是善中之善,最善的我们去做那样事情,这样不仅这一生果报很殊胜,而且真正这种善成为我们往生出世的资粮。所以师父上人都鼓励年轻人发心要学习弘法利生,现在佛法衰微到极处,不仅佛法,儒释道三家都可以说衰微到极处。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学,没有人讲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必须要有人学、有人讲才能够弘扬起来,不是道去弘扬人,是人来弘扬道,所以人是最重要。
所以师父上人鼓励我,在这么多行业里面要选择圣贤教育这个行业,这是最殊胜的,要利益社会这也是最好的,这个效果最好。我也是做了一番思惟,就认准了这条路,真正就发心辞掉了自己大学的教职,来专门从事这个圣贤教育的工作。首先自己学,学了之后来复讲,复讲师父上人他所讲过的经典。通过复讲是提醒自己,上了台,讲出去首先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自己要没有做到,真的讲出去都不好意思。可是师父上人等于是把我们拉鸭子上架,就拉到了讲台上来,不讲都不行。我们也非常理解师父的苦心,因为年轻人必须要用讲坛才能够锻炼。一开始讲的,自己没做到,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也得讲,讲到最后自己逼着自己得做到。
所以师父上人说,你讲,你一开始是假的,没做到。师父上人也开玩笑跟我们讲,你说到做不到,那叫骗人,
你说到做到那才是贤人,做到再说那是圣人。我们现在说到,但是没做到,怎么办?也得说,说到最后逼着自己做到,一开始骗人,骗到最后不能再骗了,逼着自己往圣贤道路去走。这个法子是什么?你成圣成贤也逼出来的。确实我们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是硬着头皮上。我们在这里学讲,其实我们在台上是学生,台下你们诸位都是老师,老师监督学生看看做到没有。如果没做到,应该好好提醒我们,因为「过不规,道两亏」,看到我做不够的请大家直言相谏。
除了上台讲经说法以外,这个『道人善』也包括帮助弘法的人。因为真正要使儒释道三教在世界发扬光大,可以普度众生,我们有这个愿,必须同心同德来共同配合,分工合作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弘法的必须要靠护法,护法非常重要,没有护法就根本不可能有弘法。像我们今天能够上台来讲,这里面有多少人的努力,多少人在幕后的工作。所以师父上人常跟我们讲,弘法的是菩萨,护法的是佛,有佛来护菩萨才能让菩萨进步。这里我们也很希望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发心,如果有演讲的才华的,发心讲经说法,假如不愿意上台讲经,应该发心来做护法。这一弘一护互相配合,圣贤教育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报答师长的恩德。师长他在过年的时候跟我们谈到,他这一生所办的三件事,前面两件都做圆满了。第一件,证明宗教是可以和谐的,第二件,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最后一件,这是他最后的希望,希望真正把佛陀教育发扬光大,真正是光阐大教,普度众生。我们一定要以师长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请看下面一条: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这是讲,假如我们讲人家的过失、人家的恶,这么一讲,自己就是犯了恶、造了罪业,为什么?造口业,这里叫做两舌。为什么不能够讲人家的过失?因为讲人家的过失,第一个,你可能跟被你讲的那个人结了怨。你这样讲不是在他面前,私下里跟他讲,你要是『扬』,扬就是宣扬、到处去讲,张扬人家的恶,这种居心通常都是自私自利的居心。可能你是觉得这个人障碍了你的前程,他的存在会影响到你,所以你到处去说他的过失。这样子他知道了之后,他对你怀恨在心,这是结了怨。口所造的恶业很严重,你看古来这些朝廷上面,假如大臣之间互相说了谁的过失,可能就因为这个过失,皇上把那个人甚至满门抄斩,那就结了大怨。
古代的悟达国师,他长个人面疮,就是在汉代的时候跟汉朝的大臣晁错结了怨,晁错跟了他十世,最后终于找到报复的机会。晁错为什么对他这么样的恨?就是因为他向皇上进了言,说要把晁错杀掉,因为晁错影响了朝廷,把晁错的这种恶张扬出来。其实晁错有没有恶,当然有历史的评论,但是他这么一张扬,这两个人就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不可以跟人家结怨,不跟人结怨,你防这个口就非常重要。再者我扬人家的恶,不光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我向大众宣扬他的恶事,让大家看到这个人很坏,你看他都这么坏了,那我坏一点有什么问题?社会大众他能够不以恶为耻,为什么?因为有比他更恶的。现在的媒体、新闻、报纸每天登的,大家说善事多还是恶事多?要是善事多,很好,道人善,即是善,可是要是恶事多,『扬人恶,即是恶』。现在为什么社会这么乱?每天他所看到的,报纸所登的都是这些恶人恶事,别人都犯了,我犯了有什么关系?
今年一月份的时候,老法师让我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媒体的一个论坛。意识到现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媒体,媒体过分的渲染冲突,本来没那么冲突。像我们在会上有一位伊拉克的参会者,他就说我们在伊拉克其实挺好的,不像媒体所说的这么暴乱、杀人,恐怖的这些事件这么多,媒体过分渲染了那些冲突,导致整个世界人心惶惶。所以真正要和平,真正要制止冲突,从哪做?媒体应该宣扬善的,就是《弟子规》这条,「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你说这个国家善的,赞叹这个国家好的,那个国家就更加努力做好,别的国家也能够效法;对于恶的、对于不好的事情就不报导,这样这个世界慢慢就太平了。请看下面一条,第十五:
【善相劝。德皆建。】
这里也是讲的跟上面类似,我们要懂得劝善,看到人家,特别是对自己的一些同修、道友,要多多以善来劝勉。你劝他行善,『德皆建』,我的德行可以提升,他的德行也能够提升,两个人都获得好处。所以善友之间常常以五戒十善、常常以因果报应、常常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目来相劝,这样互相之间在菩提道上就能够增进。我们每天讲课,讲世间儒家、道家的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讲佛家的智慧教育,这都是『善相劝』。大
家能够来听课,从听课本身对讲课的人也是一种鼓励。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互相的劝,讲课的人是用语言劝,听课的人用行动劝,听课的人比讲课的人更高,身教过于言教。
谈到「善相劝」,我们知道善以孝为先,一个国家希望构建和谐社会,从哪里开始做起?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和谐社会的至德要道。《孝经》都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有这么一种殊胜的功德。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媒体,常常用这些孝道的事例来劝导大众,像山东电视台,我们知道有个「天下父母」的专栏节目,他们每次都是播放一些现代的这些孝子孝女、父母亲情的感人事例。我记得他们曾经评出「感天动地父母情」十大人物,还评出演艺界的十大孝子这些活动。我们看了这些事例都非常感动,这是在展现孝的光辉,当每个人看到这样例子,自己就能生起孝顺父母之心。父母跟子女能够和谐,就是家庭就有了和谐的根,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都和谐,社会也能和谐。这都是「善相劝」很好的一个例子。
我常常讲课的时候提我有个梦想,很希望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能够评十大孝子,把孝子的这些事例向世人展示。我们相信肯定有很多感天动地的例子,先把他挖掘出来,真正这样大力的去宣扬这些善,不出几年社会就呈出一派新的和谐气象。老法师在国际社会里面,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团体组织都倡导,包括政府组织,倡导什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学,通过网络、卫星来播放这些教育。我曾经跟师父上人会见印度尼西亚的副总统,这是第一次到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我们直奔印度尼西亚的总统府,跟副总统谈话,当时我做翻译,师父上人跟他们谈。总统一开始就说,我们这个社会,经济问题是个大问题,不景气,有没有办法能够帮助我们经济复苏?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的秩序比较混乱,不安定因素很多。请教老法师。
老法师就说,其实经济问题是次要,关键是什么?社会不安定的问题才是第一。为什么社会不安定?因为我们没有教化,人民如果受教化,懂得伦理道德,社会怎么会不安定?所以老法师建议他们,可以请不同宗教,尤其是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请他们中间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每天上课。在哪里上?在摄影棚里,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印度尼西亚来播放。印度尼西亚总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每个岛上都有居民,你要说去那边开学校是不方便,但是你用这些广播、电视,那个效果很大。师父告诉他,你要真的这么做,不出三年,你整个社会就有明显改观。这是真的,你看老法师在庐江建了文化教育中心,不出一年,庐江汤池镇社会风气就有明显的改观,证明了什么?教育功能非常大。所以善相劝,劝善的功德不可思议。请看下面一条:
【过不规。道两亏。】
这里就是讲朋友之间互相看到过失,真正朋友,知心的朋友一定会规劝他改过。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叫义友,朋友之间有义,决定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朋友犯错误堕落。所以如果看到别人、看到我们的朋友有过失而不去劝告他,『道两亏』了。不仅我们的朋友因为犯过失,人品、道德会下降,我自己,我们的道德也会下降。见过你不肯规劝,袖手旁观,没有尽到朋友的义务,那就是自己亏损了为人朋友之道。所以一个人要懂得,我们交朋友要懂得交一些可以对我们道德、学问能够帮助长进的朋友,正直的、诚信的、有正知正见的这些朋友。这样的话我们有过失,朋友就能够对我们规劝。所谓《孝经》上讲的,「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士,就是读书人,我们现在都是读书人,很少没读过书,哪怕是真的没读过书,现在听经闻法,那也叫士人了。懂得善恶,懂得向善,我们这样的人,如果有一个真正能够规过劝善的朋友,真的可以身不离于令名。令名就是我们的名节,我们名节不会受到污损,所以善友非常重要。
在菩提道上,祖师大德说,真正这一生要了脱生死证菩提,就要四个条件,「观心为要,净土为归,持戒为本,善友为依」。所以善友在我们菩提道上确实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看看,我们周围有几个善友?我们有时候会说,我怎么没有一个人肯说我的过失?难道我就没有善友吗?我这是没有福报!对,你没有福报,为什么?你没有善友,那是因为你没有具备「有善友」的这种心态。我们怎么样才能真正有敢于对我们规过劝善的善友?那是我们自己懂得闻过则喜。别人跟我们讲过失,一听到,「我太欢喜了,感恩你,如果不是你提醒,我下次又会犯了。」而且他这么一提醒,我下次再也不会去犯,真的像颜回所说的不贰过,他做到不贰过,不会第二次犯过失。这样善友看到你真想学习,真想向上,他就会诚心诚意的来帮助你。
假如你对善友的规过,听了之后不以为然,过又不改,他劝你一次你不改,劝你两次你还不改,第三次他就不劝了,事不过三,你自然这个善友就失掉了。我们怎么样才有善友的这种福报?那是自己的心态要摆正,真正是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圣贤品德的,善友一定都会来。反过来,当我们看到朋友有过失,我们对他的劝告也要懂得艺术,不能说我看到他有过失,我过不规就道两亏,我就对他批评,还很严厉,希望他下次不能够再造。这很严厉的批评,有时候他不一定能接受,所以要看他这个人是不是受教有地?能不能够接受?他是一个法器的,什么叫法器?他能接受批评,能够挨骂,这个人是个法器。
你看师父上人对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师父上人给他笑脸相迎,很客气,有的人那很不客气,甚至会怒目圆睁,会骂他。那是什么?师父上人有智慧,他看每个人的承受量不一样。承受量小的不能给他太多,你要给他太多,太严厉了,他反而会起怨恨心,这样就不好。那个人能够承受的,你使劲骂都骂不走的,那种人可以骂,他提升得就快。所以观机很重要。一般的原则,特别是我们初学的人,自己道德品行没有成就,不像师父上人,师父上人他成就了,他骂我们,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呢,我们没做到,没做到再说人家,就不能说得太严格了。
像《菜根谭》里就讲,《菜根谭》讲的是为人处世的艺术,他这里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讲人家的恶,讲人家的过失,不可以说得太严厉,「要思其堪受」,他能不能接受。「教人以善,毋过高」,你不可以教善,讲得非常高的标准,你教得太高他可能未必能做到,「当使其可从」才行,他能够真正从这个善,做到你才跟他讲。佛,我们知道他是有圆满的智慧,这条他当然做到了,他劝善规过都是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接受,他才会说,如果我们接受不了的,他就不会说。换句话说,佛经里面讲的,我们统统都能做得到,因为什么?如果做不到,佛不讲,绝对不会讲那些做不到的,做不到他讲不成了戏论,佛没有戏论。所以我们要有信心,佛告诉我们,这一生是可以了脱生死,可以出轮回,可以成佛道,我们要有信心。请看下面一条: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这里讲就是跟人家交往要知道,互相馈赠要分明,要懂得这种『分晓』就是懂得别人给我多少,将来一定要回报他。如果别人给我的我都不分晓,不分晓就是不明白,没有往心里去,别人的恩德忘在了脑后,这样的话,德业就不能够长进。所以别人施于我们的恩不能够忘,我们给别人的,就不要要求人家回报。而且我们给别人的,一定是比别人给我们要多,要有这种存心,就是这里讲的『与宜多,取宜少』。给与人多,向人索取的少,这个少,少到极点,最好是别索取。真正学道之人,事事不求人、不攀缘,这生活自在。古人都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真的是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我只讲我的奉献,不讲向人家索取多少,这种品格自然就高。所以就在一个不取而已。
前面讲「凡取与,贵分晓」,这个分晓也有个引申的意思,就是你懂得你所取的适不适合?合不合道?合不合义?不合义的,我们说「不义之财君莫取」。不正当的东西,哪怕是他送给我们的,我们都不一定要接受,还要看他的来路是不是正当。这个「与」,给与也是要看正不正当,因为有些场合下不应该给的你就给,反而增长了他的贪瞋痴。像我们在这里学讲经,学讲经的话那都是在初学,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修养自己的品格,修养自己的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的善根。这里协会的义工、大众对我们都非常的爱护,非常关照,但是要懂得不能给太多。我在这里就觉得大家对我是非常好,关照真是爱护有加,但是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自己解决,也不需要道场拿钱来送给我。为什么?在这里吃住都有道场,我们已经是感恩戴德,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学习,成就学业、道业,还需要什么?将来真正成就了以后,要好好的报答这个道场。所以决定在我们来讲要「取宜少」,不可以拿这些协会的东西。
「与宜多」就是自己希望多贡献,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跟这里的大众分享。要懂得真正修福是要通过布施而来,「与」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法、无畏,你布施得愈多你将来的果报愈殊胜,你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你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真正懂得布施的殊胜因果,这个「与宜多,取宜少」不需要勉强去做,自然他就欢欢喜喜去做。所以学佛有这个好处,能够在佛的高度来学习《弟子规》的话,你这理都明白了,做起来就不勉强,你会欢欢喜喜。请看下面一条: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相关推荐: